一人換得千人安

一人換得千人安

張金生烈士

時光回溯到1975年4月9日。

蘭州以東的隴海線上,一輛從烏魯木齊開往鄭州的72次列車正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行駛著。連續的轉彎中,又是一個急轉彎,司機突然發現前方有養路工人在施工,鐵道上還擺著養路的機械——搗固機,剎車也來不及了,眼看著列車就要與機械相撞……這時,正在路旁整理道渣的養路工人張金生髮現火車飛奔而來,而鐵道上的搗固機還沒有撤下來,目睹險情,他立即扔掉手中的工具,飛快地衝向道心。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他迅速準確地拔出兩臺搗固機的連接銷子,先把左邊的搗固機掀出道外,再使出全力去掀右邊的搗固機,就這樣,他把兩臺700多斤重的搗固機推出了軌道。

就在這一剎那,列車安全駛過,避免了一場大事故。1000多名旅客安全了,而張金生卻獻出了年僅46歲的生命。

張金生,1929年出生在原菏澤縣辛集公社大馬莊大隊(現菏澤經濟開發區丹陽街道仝莊社區張莊)一個貧農家庭裡。因家境貧寒,一家人過著吃糠咽菜、衣不蔽體的生活。1938年大旱災,家人帶著不滿10歲的張金生到單縣逃荒要飯,晚上睡在破廟裡,一個妹妹在5歲時凍餓夭亡。解放戰爭時期,他參加兒童團,抬擔架,送傷員,積極擁軍支前。

1951年,張金生從老家菏澤來到大西北高原,為開通寶天路,修建天蘭路而開山鑿嶺,鋪路架橋;1952年,他調到蘭州鐵路局定西工務段高陽工區當養路工人。1966年11月,張金生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志願書上有這樣一句話:“個人的利益堅決服從黨的利益,必要時就是獻出生命,也要維護黨的利益。”他時時處處都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由於小時候生活困難,張金生沒有進過學校讀書。到工區工作後,他積極報名參加“掃盲班”學習。他苦學苦練,不會就學,不懂就問,進步很快。張金生最先背會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

在工作上,張金生踏實肯幹,吃苦耐勞。犧牲前他所在的高陽線路條件艱苦而危險,一側是光禿禿的高山,另一側是深溝。但他從不說苦,因為他懂得鐵路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動脈,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黨派俺養路,俺就要像固定鋼軌的道釘一樣,緊緊釘在那裡,永不鬆動,把鐵路養好!”

張金生犧牲後,定西工務段高陽工區工長侯廣志深情回憶了烈士生前事蹟,並總結說:“他樂於為革命蹲山溝、修鐵路,兢兢業業,忠心耿耿,24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一人換得千人安

部分宣傳報道張金生事蹟材料

1975年7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分別編輯出版了單行文字本和連環畫《優秀共產黨員張金生》。1975年7月30日,中共蘭州鐵路局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授予張金生“優秀共產黨員”“革命烈士”光榮稱號並追記特等功大會。中共甘肅省委負責同志宋平(時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年繼榮、張恆雲、孫炳光等參加了大會,追悼會由時任鐵道部部長萬里主持。為一名普通養路工人召開如此隆重的追悼會,不僅是對英雄捨生忘死的褒獎,還是對高尚精神的弘揚。

1975年8月第8期《甘肅新聞照片》整版報道關於張金生的事蹟。左上方有3個文件的影印件,分別是:中共甘肅省委文件,省委發【1975】18號《中共甘肅省委授予張金生同志以“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的決定》;甘肅省革命委員會“關於給予張金生同志革命烈士稱號的批覆”;鐵道部文件,鐵道人字650號“關於給張金生同志追記特等功的批覆”。

《人民日報》1975年12月16日第三版稿件《永不鬆動的道釘》這樣寫道:“在張金生犧牲後的那些天裡,噩耗傳出,方圓幾十裡的群眾,都抬著花圈,翻山越嶺,紛紛趕來。淚雨灑落,思潮翻湧,悲切的呼喚,讚美的語言,彙集著高陽人民對英雄的無比懷念。”“巍巍青山,默然肅立,滔滔黃河,波濤洶湧……哀痛中,人們望著英雄灑下的熱血,想著幾秒鐘內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情景,有誰不潸然淚下,無比崇敬英雄的壯舉,又有誰的心裡不在激烈的翻騰,張金生為什麼在自己必死的情況下衝上去創造如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又為什麼在他生命最後的幾秒鐘裡迸發出這樣燦爛的思想光輝!”

張金生烈士犧牲時撇下了兩兒兩女4個孩子。那時,長子張朝田19歲,而最小的女兒張梅只有2歲,是妻子閆昌琴一個人含辛茹苦,撐起一個家。2008年3月18日烈士遺骨遷來菏澤革命烈士陵園。

2017年11月16日,筆者與菏澤市黨史委原主任田浩存等一同到菏澤經濟開發區丹陽街道仝莊社區張莊村,尋訪張金生烈士的遺屬。閆昌琴老人說:“……以前日子苦啊,但別管多苦、多難,我們家沒給政府提過啥要求。政府很關心我們,市裡、開發區還有辦事處的領導常來看我。感謝共產黨啊!”期間,老人的孫女張娜還將《人民日報》當年刊發文章《永不鬆動的道釘》以及其他有關張金生烈士的一些報道材料給我們一行人觀看。臨別時,閆昌琴老人說:“他(烈士的遺骸)從甘肅回來了,能落葉歸根了。他一個人的命,換一列車人的命,值啊!”歐陽海式的英雄張金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張文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