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之法家韓非子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

百家爭鳴之法家韓非子


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嬴政十四年,是戰國七雄韓國公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天的河南省新鄭市)。韓非子本是韓國貴族,後為秦始皇賞識所用,最終遭到李斯等嫉妒他的才華,饞毀下獄而死。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道家、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爭鳴之法家韓非子


《韓非子》是韓非子主要著作的輯錄,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餘萬字。裡面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乾脆犀利,裡面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韓非子主張君主集權,提出重賞罰,重農戰,反對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對國家的管理),主張變法改革。《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於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 秦國統一大計,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百家爭鳴之法家韓非子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適應戰國末期治理亂世的歷史環境,對秦王朝統一中國功不可沒。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對行政建設、法治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韓非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 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繫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係,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