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堂主有话说

都说儿童有物质依恋的现象,也就是:有的孩子特别喜爱某样东西,随时随地地带在身边。可大家知道吗,其实很多成人也有着这样的情形。

人在缺乏某种心理补偿时,在有意识或下意识中,往往会找一个替代物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当这个替代物产生的心理暗示能带来某种满足和愉悦时,人就会对这个替代物产生依赖感。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安全毯现象”(人从高处往下跳时,如在地上放一块毯子,对人可起缓冲和保护作用),又叫“缓冲垫作用”。

如有的人紧张时喜欢抽烟,其实烟本身并无消除紧张的功能,只是他的心理在起作用;有的学生在考试时需家长在外面陪着才塌实,其实没有大人陪他照样能考好。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基本上可以判定,

成人的物品依恋源于童年。

无论是娃娃,还是玩具,或者孩儿她妈的大胳膊(我家外甥女就爱这口),都是孩子不安、焦虑,追求安全慰藉的物化投射,最有代表性的就要算:safety blanket。

孩子喜爱某种玩具,并不等于放弃对其他玩具的兴趣,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其他的活动。

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兴趣还未分化到对某一物品或活动如醉如痴的程度,而是对周围一切有着广泛的兴趣,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能够接受成人的开导与帮助。

因此,有物品依赖行为孩子的家长不要过度担忧,行动上不要采取过激的做法,如硬性拿走孩子依赖的物品等等,这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尽管有时奏效,但更多的情况下是事与愿违。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什么是孩子的“安慰物”

很多两三岁的孩子会有个特别喜爱的物件,通常是毛绒或布艺玩具、小毛毯、小手绢、小背包等,我们称之为“安慰物”。

这些安慰物已经不仅仅是物品了,孩子甚至会跟这个安慰物煞有介事地聊天,仿佛那是他的一个亲密伙伴。

孩子的安慰物一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柔软、温暖。这种柔软、温暖的物品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给他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安慰物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物,它甚至可以部分地替代妈妈的“功能”。

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若有个安慰物在手,孩子的内心会安定许多。

尤其进入陌生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时,这个安慰物对孩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安慰物”是个很大的问题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内在的安全感建立得越来越好,内心越来越强大,他们会逐渐摆脱对安慰物的依赖,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孩子依赖安慰物只是个阶段性的情况,一般不用管,耐心地等待他慢慢摆脱依赖就好了。

单纯的禁止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压抑,孩子常会坐卧不安,发脾气,或引起其他的不良反应。

因此,如果要想改变孩子的物品依赖行为,首先要去尝试了解孩子是否有心理症结,采取适宜的方法,不可操之过急。

父母要做的是先接受这种现象,然后寻找源头和方法,最关键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详细的计划。

研究表明,中国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不会太高,成长在家庭关系良好、夫妻恩爱,爸爸妈妈给予孩子足够关注与爱的家庭,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更低,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安慰物。

相反,处在家庭关系混乱、冲突频繁,孩子被关注度比较低的家庭,因为无法从爸爸妈妈身上获得足够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他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会更高。

总之,当孩子有了安慰物,其实没什么大不了,随他去好了。

如果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安慰物,也别想着要快刀斩乱麻地逼迫孩子摆脱安慰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仅会导致孩子内心的担忧和恐慌,还会强化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