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玉门关,最早设置于汉武帝时期,距今已历时2000余年,无论是在军事史、政治史、交通史,还是文学史上,都留有它浓墨重彩的足迹,王之涣咏唱玉门关的《凉州词》可谓千古绝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然而,虽然玉门关的名字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它到底在哪里呢,可能有很多人就并不了了了。

“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玉门关与阳关

这一切还要回溯到“玉门关”的由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筑塞西至酒泉”,这四郡为河西四郡,玉门关则为两关之一,另一为阳关,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之所以以玉命名,相传因为这是西域和田玉进入中原的最主要的关口。

所谓关口,在古代都是设在交通要道的关卡,既是贸易的重要窗口,也是边境最前沿的哨堡,玉门关同样如此,当时它既是汉朝的“海关”,同时也是防卫匈奴侵略的第一线堡垒。

据《史记·大宛列传》,太初二年 (公元前 103 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首次西伐大宛失利后,还至敦煌:

使使上书言: ‘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从这段记载可见,当时的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据西北师大的学者李并成考证:

石关峡内及其西口今仍保存有汉代城堡遗迹。石关峡内的古城堡名为 “石峡堡”......该堡虽为明代所筑,但其 “旧有石关儿口墩一座”......今堡墙于红柳沟南北两侧断续存留,用片石、夯土夹柴草筑成,为典型的汉代筑城方式......石关峡东口北部向东, 沿嘉峪关黑山山梁今仍保留一列连续的古烽燧。

所以最早的玉门关是在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石关峡在嘉峪关的北侧,夹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其附近可以找到黄草营村,以及由黄土、石块层层夯制而成的古墙。但随着历史疆域的变化,“玉门关遂西迁敦煌西北一带,石关峡原址改置为玉石障。”

“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石关峡悬臂长城

约在汉武帝太初三四年(公元前102-公元前101年),玉门关进行了西迁。李并成认为,这主要是武帝应对西方蛮族的战略变化。学术界对于小方盘城附近存在“玉门关”没有争议,(自1907年,斯坦因在此发现的汉代简牍,多标“玉门”,学术界一致认可;且有“阳关居玉门之南,故曰阳关”等史料作证)而主要的争议集中在到底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还是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府、关口在他处?

通过对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部分简牍的解读,敦煌市博物馆李岩云认为:汉简证明小方盘城为玉门都尉府。因汉简中有“卒吏……尉丞望对课府”等字样。汉朝的地方政府,一级行政区为“郡”,二级行政区为“县”。郡的长官为太守,太守的军事副手为都尉,在边塞地区,“太守府”与“都尉府”极其重要。汉简中的“尉丞”为都尉丞,是为都尉的助手。就“尉丞望对课府”,李岩云认为:

“望”是尉丞的名字,“对课”是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府”指都尉府,就是说由尉丞望按照标准对都尉府官吏进行考核。

“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在此基础上,李岩云提出:从小方盘城周围地形环境和出土汉简分析判断,玉门关口应在小方盘城西侧150米处的南北长城线上。他给出以下理由:

1、小方盘城的的地理位置、地貌、占地面积与“玉门关”有所差异;

2、为了方便稽查行旅,古代设关均选在人们车辆同行的地势险要之处,小方盘城不符;

3、古人建关无人不在长城线上,类似的有明嘉峪关、娘子关等,小方盘城不符;

4、汉简有“出入东门”与“出入关”的显示,唯独没有西门的字眼,这暗示了玉门关为西门。

李岩云最终认为,小方盘城为内城,其周围还有一层外城。玉门关位于其外城西侧。

“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汉代玉门关址考》中所绘制的小方盘城

到了东汉时,一个新的玉门关又出现了。位于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的玉门关,在文献中作为“故玉门关”存在。唐朝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说的即是双塔堡附近玉门关。此时的玉门关附近应该有雪山(祁连山)、有城。另从王昌龄之句“玉门山障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可以看出,玉门关附近应该有连绵不绝的山峦、有烽火台。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于公元629年秋抵达瓜州晋昌城。也就是今天的瓜州县锁阳城。问路西行,有人告知,从此北行50余里有一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之后玄奘连夜渡河遇到玉门关。这里的瓠芦河,即为现在的疏勒河。

双塔堡玉门关南边为晋昌城,与之相隔的为乱山子,符合王昌龄诗歌记载。而此次东移,时间大约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公元74年),《资治通鉴》卷181隋大业四年 (公元 608 年)十月条有云:

帝以右翊卫将军河东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明可汗连兵击伊吾,师出玉门,启民不至。世雄孤军度碛。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闻世雄兵已度碛,大惧,请降。世雄乃于汉故伊吾城东筑城,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兵千余人戍之而还。

薛世雄从玉门出发,走伊吾路,出其不意,最终导致匈奴请降。而此时的玉门,即为东移后的玉门关。

“玉门关”去哪儿了?历史上的玉门关变迁考

玉门关的三次变迁,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环境与政治军事条件所导致的,随着战争的推进,中原的疆域扩大,玉门关也随之西迁(嘉峪关到敦煌);在大规模的驻军与开采之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下降,同时随着瓜州直达伊州的伊吾路的开通,玉门关又开始东移(敦煌到瓜州)。针对最后一次回迁(瓜州到敦煌),李并成认为:

一方面从当时河西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鹘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的天然分疆之地,正处在由一个政权辖地进入另一政权辖地的关口,因而势必成为沟通东西交通的必经要口;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瓜州直通伊州的伊吾路的废弃,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 沙州通往伊州的矟竿道的畅行有关。

公元1036年7月,李元昊亲帅大军大攻沙(今敦煌)、瓜(今瓜州县西南)、肃(今酒泉)三州,三州沦陷,由此,西夏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而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自汉武帝置关,玉门关共历时约114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