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少时不读张爱玲,总以为《倾城之恋》是纯美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应该是人世间最唯美感人的,不然怎么能称为倾城之恋呢?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幼牙浅去,时光静流,拾一本古色古香的《倾城之恋》,深读下去,它一点也不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悲哀和黑暗的。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一个诗书家庭的窈窕女子,却论落为了了28岁的寡妇。

一个生长在英国的富家公子,父母却早早双亡。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和阅历——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白流苏好不容易脱离了不幸的婚姻枷锁,却掉进了亲人冷眼的深渊。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倾城之恋》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对于那个时代,离过婚的女人是不受待见的,甚至她的亲哥哥们也瞧不起她。

对于她的年龄来说,女子能有多少年的青春呢,将近30的年龄早已成为了铁板上甩也甩不掉的糜肉。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若不是前世的缘分,怎会修得今生的相遇。

后来,她生命中的男人范柳原出现了。他虽然不是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但也有他的一种个人风神。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范柳原因为思想没有传统的背景,所以年轻时候的理想经不起一点摧毁就完结了,终身躲在浪荡油滑的空壳里 ——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可是这个世间还会有纯粹的爱情吗?但是又必须得赌,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她白流苏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哥嫂一家寡情的小世界去。

范柳原终究是个习惯富了的子弟。他有财富,身边簇拥着形形色色的女人。他也不缺女人,开心了,要的就是那么几个情人。他喜欢甜言蜜语给女孩子听,但也从来没想过正正经经只和一个女人相守。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他是有那么些喜欢白流苏的,只是限于情人罢了。封建的社会,女性又没有经济来源,白流苏看透了这社会病态下的婚姻。她爱范柳原,但更希望有个名分。毕竟她输不起了。

白流苏是感性的,可是在婚姻中输了一次的女人,哪有资本谈什么感性!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她时时控制自己的思念,一个秋天,她又老了两岁。女人,哪禁得起老!所以当范柳原再次召唤她的时候,她要去,哪怕失败了。

她知道自己已经不仅仅被范柳原完全迷住了,还有家庭让她痛苦的成分。

这是一场利益权衡和心计较量的爱情。她们两人都各自心怀它意,范柳原想得到她白流苏,让她成为他的情人。在乱世中,而她白流苏必须依附于范柳原提供经济来源。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倾城之恋》

一个大部分原因只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征服感和虚荣心,而另一个也有着为了生存必不可少的原因。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谁能解答呢?

几人欢乐,几人忧愁。一场战争打散了别人的故事,却成全了他们的爱情。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倾城之恋》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战争结束以后,范柳原和白流苏再也不需要像以前戴着陌生男女的面具,只用空洞的语言来交流着一切。

范柳原说得少了,也不用说什么了,因为白流苏开始懂他了。她们两个正在从不单纯的男女关系逐渐演变为生死相依的家人。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那天,范柳原还大大方方的告诉另外一个女人,白流苏是他的太太了。

范柳原问白流苏:我们何时结婚呢?

当白流苏听到范柳原说结婚这两个字时,她的眼睛彻底被浸湿了,多少酸甜苦辣的混合体。

她白流苏终于赢了,总算得到了范柳原的认可。而那个白公馆,淡薄的亲情,白流苏也只回去过一次。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当一切回归平静,似乎生活都进入了正轨。范柳原也从来不和白流苏闹着玩了。但是他把他的俏皮话留给了其他的女人。白流苏她终究还是有点惆怅!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一点也不美,只是我依旧很爱它

张爱玲曾说,香港之战影响了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应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在张爱玲的书里是不可能会出现那种至真至纯的完美爱情。所有的故事都暗藏人性的悲哀和黑暗。它很真实,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人某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