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

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倾城之恋》中的男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是能够代表她爱情观的一篇作品,其男主人公范柳原的人物形象一直以来也被广大读者议论纷纷。

《倾城之恋》: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

他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从出场开始,他就不停地辗转于上海、香港、英国、马来亚等地。然而范柳原是南阳巨商之子,家财万贯,父亲是一个华侨,母亲是个交际花,两人非正式的结合使得他们母子不能回国,直到父亲死后,才回国继承遗产,并因此与父亲的正房太太一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赛。虽然最终胜利了,却再也不能回那个家了。致使“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具体就表现为喜欢对女人甜言蜜语,对感情玩世不恭。

《倾城之恋》: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

以著名翻译家“傅雷”为代表,认为范柳原,是个用情不专的风流放荡之辈。我一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持这种态度,从读者的角度浅显的去认识范柳原而没有深入挖掘情感的本质。他纵情声色的外表容易使人认为他是用情不专的风流放荡之辈,这种观点可以在小说文本里得到佐证:

范柳原还未现身,徐太太就告诉他们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紧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推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他本是介绍给宝络的对象,却在和宝络相亲时与流苏打得火热;他设计将流苏骗到香港,而在和流苏相处的过程中,又显得忽热忽冷,朝三暮四;他只愿意和流苏谈恋爱,并不打算结婚,几经周折,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成功地迫使流苏就范,成为他的情人,可却在与她同居一周后抛下她去了英国,而且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似乎要“始乱终弃”;甚至在与白流苏结婚后,“范柳原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以上种种都能把范柳原表面上玩世不恭、浮浪子弟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倾城之恋》: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

这位花花公子不务正业,专门沾花惹草,勾引女性,谈所谓“恋爱”,其实是“恋”而不“爱”,到手后便将其抛开,再去找新的女友。然而在纵情声色的外表下,他又是一个孤独地寻找真爱的人,由于游历于各国,有着更为宽广的思想深度,表面看似无情,实际上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只不过是他面对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认识的一种反抗和挑战。作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为世俗所拘,他的滥情带有对世情和女性的调侃和讽刺,更像是故意而为之的“恶作剧”。范柳原的浪子形象在“放浪”之外,另外增加了“流浪”即“精神流浪儿”的含义。在文中,张爱玲的很多爱情观借范柳原之口得以表达出来,尤其是那句“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像极了从葛薇龙口中说出的那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倾城之恋》:花花公子范柳原本质是“精神流浪儿”?

范柳原几乎完美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内心:感同身受的事儿可能真的太难了,若是你有心听听看我的过往,可能就明白我为什么是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