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的北起點

通州歷來在華北地區地位顯赫,古時素來就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的說法。通州區位於北京市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地處北京長安街延長線東端,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首都北京的東大門。下圖為光緒年間通州城池圖。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的北起點

渺遠時代的通州

通州,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北京市的東南部。區域內河渠縱橫,池沼廣佈,有“九河下梢”之稱。這種自然環境對於早期人類生存形成某種程度的挑戰。伴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漸提高,通州地區的文明才相應發展起來。跟其他地區早期的文明類似,通州地區渺遠時代的歷史遺存也是斷斷續續。例如,在宋莊鎮尹各莊村發現古樹、蓮子、菱角、軟體動物和脊椎動物遺骸,在菜園等地發現零星石器,在中趙甫發現燕文化的青銅器等。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的北起點

一枝塔影認通州

秦漢變局時的通州

公元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帝國。秦代結束了春秋戰國的諸侯混戰局面,創立皇帝制度,在統治區域內推行郡縣制,廢除封建,“不立尺土之封”。漢興,延續秦的制度,通州地區設立了縣治所——路縣。2016年,因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設而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路縣故城,這一工作被評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的北起點

京杭大運河北京通州段

水陸之要會,畿輔之襟喉

遼會同元年(938),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南京,為遼五京之一;金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稱中都;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為全國的統治中心。“京師乃天下之都會”,城市規模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對糧食物資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北京城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通州成為彙集南方漕糧入京的“水陸要會”,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天庾正供,商賈輻湊

明永樂遷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擔起京師糧食命脈的重任。明代人評價通州稱:“國家奠鼎燕京,而以漕輓仰給東南,長河蜿蜒,勢如游龍,而通州實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衛源,其煩劇一也。”明清通州是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漕運重鎮,水陸交通要會,對穩定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產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流傳。

本文摘自“畿輔通會——通州歷史文化展”文字介紹

轉自純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