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民爲何要幫助入侵自己家園的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其實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有一些伊拉克人支持美軍的入侵行動,併為其直接提供幫助並不奇怪。因為伊拉克本身就是一個內部分歧非常深的國家,因此在伊拉克國內,反薩達姆勢力始終存在。但如果用“伊拉克人民”這個詞代表多數伊拉克人當時都在幫助美軍去推翻薩達姆的統治,就絕對是不準確的了。

薩達姆時期的政治形勢

薩達姆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的統治確實不能說得民心,但這個原因跟什麼它的獨裁腐敗之類的統治其實關係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伊拉克固有的民族教派和部族矛盾。

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中其實是具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特點的,即在多數阿拉伯國家裡,遜尼派穆斯林都佔有多數,但在伊拉克卻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以薩達姆為代表的伊拉克統治集團卻仍然和其它多數阿拉伯國家一樣是遜尼派穆斯林,所以伊拉克的什葉派幾乎從來沒有真正支持過薩達姆。另外伊拉克還有著明顯的民族矛盾,即在伊拉克北部居住著大量的庫爾德人,其人口大約能佔到伊拉克人口的20%左右,和伊拉克主體的阿拉伯人也有著明顯的民族差別,所以庫爾德人也基本沒有支持過薩達姆。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入侵自己家園的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伊拉克的社會結構,部落、宗族、子宗族和家族,國家反而在很多時候並不重要)

而除了民族和教派的差別,伊拉克整體的社會發展水平與社會組織形式也決定了對任何一個領導人的支持都只能是少數。因為在伊拉克,每一個人最重要的身份都不是伊拉克公民,而是某個部落的成員,在整個伊拉克一共有150個部落。而每個部落又是由很多宗族組成的,每個宗族的首領都被稱為謝赫,謝赫們對每個伊拉克人的影響力都非常巨大,而在謝赫下面,則還有子宗族和家族兩個層級。所以每個伊拉克人首要的身份是本宗族的成員,在政治方面基本要聽本宗族謝赫的,而每個謝赫則會受到部落首領的很大影響。然後部落首領又幾乎沒法超越所屬教派的一些基本原則。所以作為少數教派執政的薩達姆,可以說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贏得多數伊拉克人的支持,能達到的最佳狀態也只能是各教派、主要部落的宗族接受其統治。而這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和之中也基本沒什麼變化。

薩達姆倒臺的假象

所以其實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也並不存在伊拉克人群起推翻薩達姆的現象,即使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憑藉美英的空中支援取得了自治的庫爾德自治區,也沒有真正派出作戰人員參與對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而在其它的伊拉克地區,一直到巴格達被美英聯軍攻陷,也沒有出現過大量民間人員揭竿而起的現象。薩達姆政權的迅速垮臺,主要是由於伊拉克軍隊在經過聯合國長達10餘年的制裁之後,軍事實力確實和美英聯軍差距過大所致。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入侵自己家園的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當時的電視鏡頭讓人感覺現場人很多)

而許多人得出伊拉克人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的印象,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美英聯軍攻克巴格達當天,通過美英媒體向全球直播的伊拉克“民眾”在巴格達費爾多斯廣場推倒薩達姆銅像的現場,那個直播確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給全球很多人造成了伊拉克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假象。但後來公佈的一些材料顯示,當時的那個場面多數確實是一種假象。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入侵自己家園的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但從另一個角度拍攝的當時的情形卻是這樣)

因為當時現場轉播的鏡頭顯示似乎那個廣場上有很多人自發前來的伊拉克民眾,但實際情況是當時的轉播機位是經過精心佈置的,現場只有一小塊空間裡圍起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多數還是美國的海軍陸戰隊士兵和各國記者。另外雖然確實有一些伊拉克平民,但卻基本都是美軍的心理戰部隊在直播開始之前通過高音喇叭等各種心理戰方式動員來的。

而現場推倒薩達姆銅像所用的工具,則是完全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所提供。以至於美國資深中東問題記者羅伯特·菲斯克甚至將當天的場面稱為:

二戰硫磺島插旗擺拍之後擺拍成分最重的畫面。

而在這方面更有說服力的恐怕是當時鏡頭中在美軍協助下領頭用鐵錘敲打薩達姆銅像基座的卡迪姆·謝里夫在事後的悔恨表態了。在2016年的一次採訪中,卡迪姆·謝里夫竟然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薩達姆走了,但現在在他的位置上又多出了1000個薩達姆。現在每當我走過那個雕像的位置時,我都會感到心痛的羞愧。我會問自己,我當時為什麼要砸掉這個雕像?現在我想做的是把雕像碎片重新撿起來,把它重建起來。我想把它重建,但我卻擔心被人殺了。薩達姆統治時期沒有腐敗或者搶劫,當時很安全,而現在……

伊拉克人民為何要幫助入侵自己家園的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

(當時領頭砸薩達姆雕像的卡迪姆·謝里夫)

所以綜合來看,當時的伊拉克普通民眾並沒有過多參與美軍推翻薩達姆統治的行動,當然少量人配合美軍總是有的,任何一個入侵的侵略軍也都能找到配合其行動的人,就像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在旅順屠城的日軍也曾經找到了配合其埋屍體的人。當然也並不是說薩達姆有多得民心,只是當時的伊拉克民眾多數都採取的是自我保命的態度,能躲開戰事就躲開戰事。只是伊拉克在戰後的情況始終還不如戰前,所以現在懷念伊拉克戰前情形的人反而多了一些,比如去年的一項民間調查顯示,在伊戰14年過後,認為國家走在正確方向上的民眾仍然只有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