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近段時間,語言類節目(包含脫口秀)等迎來了數量上的井噴,湧現了包括《真相吧花花萬物》、《知識就是力量》等新節目。但頗為可惜的是,難以覓得爆款。

新節目如此,老節目的境況也並不好過。備受關注的《奇葩說第五季》播出時間依舊“遙遙無期”。自2014年橫空出世後,《奇葩說》的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9.1下降至第四季的7.8。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奇葩系列的豆瓣評分)

據悉,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第五季在形式和內容將打破以往單一的棚內錄製場景,引入“24小時臺前幕後全記錄”的真人秀機制等等進行大升級,以期更貼合市場。從《奇葩說》身上,我們得以窺見,老牌語言類節目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新節目面臨的問題也並不少。

老節目尋求突破,新節目嘗試創新


老牌節目想要突破桎梏,而新的語言類節目也紛紛在題材、類型上有所創新,以期做出些許成績。這些節目或基於情感需求,或基於智識需求。

由蔡康永、江疏影搭檔主持的男女情感訪談話題秀《恕我直言》,可以說是聚焦生活、注重情感需求的語言類節目代表。這檔節目聚焦男女心思的坦白talkshow。12期節目每一期設置一個話題,包括你怎麼表達愛、審美雷區等,從年輕男女的思維差異談起,注重現代人的情感世界。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蔡康永搭檔小S的另一檔訪談語言類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也值得一提。每期節目圍繞主題邀請一位符合主題的嘉賓貼出他的購物清單,由“花花了解一下團”和主持人以及該主題領域的專家,從清單入手,倒推嘉賓的日常生活狀態。再從主題出發,看“花花了解一下團”帶來的各種物件,能否贏得觀眾的青睞。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另一方面,隨著知識付費潮的出現,網友對於知識硬通貨也有了更多的要求。這樣的背景下,《十三邀》《曉說》《梁知》《博物奇妙夜》《知識就是力量》等知識語言類節目湧現,這類節目以主持人的自我知識風格為主要基準來設置節目內容。它們更注重的是主持人的單向知識傳輸表達,或單人侃侃而談,或與另一位此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節目主題。

這一類的節目大多屬於硬派知識,受眾群體較為穩定,雖然圈層突破難度較大,但是在當今知識焦慮的時代背景下,深耕細分市場仍能保證一定的受眾量。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同時,情景喜劇語言類節目也再次被創新。

《週六夜現場》,改編自美國本土深受歡迎的live節目《SNL》,每期邀請不同的飛行嘉賓進行演繹。節目由明星開場脫口秀、情景劇、週六夜班車、VCR短劇、扎心金曲榜、卡司謝幕等環節組成,加入了我國本土的很多元素。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市場細分、破圈層難,出爆款難

從以上節目我們可以發現,語言類節目發力的點越來越細,越來越垂直。每個節目針對的主題也更加細緻,如社會話題探討,《奇葩說》幾季以來著眼於社會話題的辯論、《梁知》對於一些人際問題的探究;如兩性關係,《恕我直言》著眼男女思維差異;如日常話題探討,《真相吧花花萬物》著眼物品背後的生活觀念。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正面來看,這樣的細分雖然有著受眾穩定、話題較為深入的優點,但是反面看來,節目受關注度不盡如人意,引起的社會討論度不高,成績平平,實在難推出爆款。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愛奇藝三檔語言類節目與《中國新說唱》單集最高播放量及熱度對比,數據截止9月4日20點)


可以看出,語言類節目的熱度明顯低於爆款頭部綜藝,播放量也差一個量級,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熱度高的劇集上線前,預告片播放量就可達到500萬左右。所以語言類節目拿出這樣的成績實在平平。

那麼,為什麼這些節目話題深入、垂直細分卻沒有收到應有的紅利呢?

第一,深耕圈層卻沒有做到打破圈層。

這類節目大多數有著自己固定的受眾——羅振宇的《知識就是力量》,主要接收人群為大學生、白領等想要獲取這些知識的年輕人,但是對於這個圈層之外的人群卻沒有兼顧到。

反觀優酷最近推出的《這就是灌籃》,以專業球員林書豪、郭艾倫搭配籃球愛好者李易峰、周杰倫,不僅具備籃球運動的專業性,也吸引了更多籃球圈子以外的人群,如此一來深耕圈層又打破圈層。

第二,話題平庸、同質化、很難引起共鳴。

一般來講,語言類節目表現形式較其他節目更為單一,可分為訪談、脫口秀等,此時參與者談論的話題熱度,以及個人魅力和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直接掛鉤。但通過觀察不難發現,語言類節目嘉賓的重複程度極高,討論話題重複極高,這無形中都降低了節目的吸引力。

梁宏達、羅振宇、蔡康永、高曉松,每個人幾乎都有多個節目,長此以往,話題難免會出現選擇上的雷同,觀眾自然不買賬。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節目的觀眾極有可能被音頻類節目分流。 通過數據不難看出, 知識付費類的語言類節目,相較於其他音頻節目表現較為搶眼。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蜻蜓FM上《梁知》播放量多期破千萬)

新型語言類節目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樣值得關注。


《週六夜現場》原版屬於live,即直播,多有惡搞、針砭時弊等大尺度的內容,屬於比較經典的美式幽默,引進到國內之後,採用的是更加輕鬆的方式來表達創作的內容,這種折中落地,讓人可惜之餘,也造成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廣告多、開場奇怪、舞臺感差,成為夜現場不可忽視的問題。而《真相吧花花萬物》由臺灣廣受好評的綜藝《康熙來了》原班主持人主持,本以為會帶來不一樣的火花,但是卻被很多網友詬病浮誇、尷尬,嘉賓不受主持人控制,場面一度看不下去。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真相吧花花萬物豆瓣短評)

此外,還需指出的是,語言類節目由於其特殊的訪談、辯論性,對於一些問題進行的討論很容易觸碰紅線,也就導致問題頻出。如今年七月《週六夜現場》《真相吧花花萬物》就因故暫時下線,之前也有《見字如面2》暫時下線,《奇葩說》部分期數長期下線的情況。

可以看出,整個行業在走向規範,監管也愈發純熟收緊,那麼遵守相關規定、兼顧娛樂性與正能量,把握好分寸和尺度,才可以做到不在“下架的邊緣徘徊”。

語言類節目深陷窠臼:新意寥寥,爆款難覓


雖然問題頻出,爆款也難以出現,但是道阻且長,應該堅信語言類節目還在不斷的創新和前進中。

那麼,能否創造出好成績,最重要的還是在監管軌道上,注重提升節目內容的創作張力。只有找到合適的話題發力點,對其進行深入思考,深耕圈層又跳出圈層,結合主流思想實現內容創新,語言類節目才有機會突出重圍。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照顧到主流大眾的情感,實現語言性、知識性與觀賞性的共鳴,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