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都超不過300年歷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一兩千年不換朝代?

蔣華浪


日本歷史上的幕府更替,差不多就是朝代更替了呀。只是不過幕府更替當中,大家還是尊王的。不過,實際事務當中,幕府將軍的權限很大。某種程度上來說,幕府將軍們一代代“挾天子令諸侯”的方式尊王,這種尊王的模式,決定他們才是古代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從鎌倉幕府到德川幕府,六百多年的時間裡,主要管事的人都是幕府將軍。日本的萬世一系,也沒有那麼純粹,公家是一直沒有變,但是他們變或者變不是特別重要了,進入幕府時代,幕府將軍才是武家逐鹿的目標,而幕府是有更替的。

至於歐洲的情況比較複雜,具體說哪一個國?總體上來說,類似西班牙那種,王朝是有更替的。不過,是因為聯姻的家族式更替,從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到他們的外孫卡洛斯一世,這裡就有一個王朝更替,從本土王室變成了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因為他們的兒子死得太早,因為沒有兒子的關係。大好江山只有傳位給自己的女兒,便宜女婿了。哈布斯堡家族就是靠婚姻獲得了西班牙。然後,至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是靠的是選帝侯的制度。


柳氏異聞錄


問題中一般不超過300年的古代朝代,應當指的是秦始皇開創郡縣制以後的封建王朝,諸如兩漢、唐、宋、元、明、清。歐洲的羅馬帝國號稱千年,哈布斯堡家族也是遍佈大半歐洲皇室。至於日本,更是牛逼,直接是從未朝代更迭過的“萬世一系”。


古代封建王朝的300年興衰週期律,大致會經歷“修養生息——強盛繁榮——衰退滅亡”的過程。立國之初,由於朝代更迭的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國家往往能有大量的土地構建“耕者有其田”的自耕農稅收體系,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老百姓生產秩序的恢復,百業興旺、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如文景、貞觀之治。等到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國力也會日趨鼎盛,王朝呈現強大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的開元、康乾盛世就是王朝鼎盛的巔峰。但此時往往也是王朝社會經濟矛盾升級、量變的節點,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財富單向流動、農民地主階級矛盾激化等社會矛盾逐漸顯現,失去土地、衣食無著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直至達到起義暴動的臨界點,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起義領袖應運而生。王朝的內亂,自然會引發周邊少數民族的覬覦,五胡亂華、滿清入關也是由此而來。

相對於中國血統純正的“家天下”封建王朝,歐洲的羅馬帝國經過共和制、五賢帝時期、奧古斯都帝國等階段,血統早就不知道變到那裡去了。哈布斯堡家族雖然血統清晰,但它的帝國一下在西班牙、一下在德意志、一下又在奧地利,根本不是中國封建式的“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而日本的“萬世一系”,實權分別由天皇、外戚公卿、上皇法皇、幕府將軍、內閣首相相繼掌握,天皇家族雖然名義上一直是國家的代表,但權力體系上早已更迭了一次又一次,算不上嚴格的一家一姓王朝。況且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列島上各土豪勢力基本保持著半獨立式的地方自治權,這也能算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嗎?


竹山清溪澗


中國歷史上的確是改朝換代非常的頻繁,如果從秦朝開始算,一直到清朝,每個王朝平均存在的年數僅僅是92年。當然題目中說每個朝代都不超過三百年,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周朝有八百年的歷史,商朝五百年,漢朝加上東漢和西漢,也有超過三百年。

日本一直不改朝換代,甚至於現在日本皇室依然在,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沒錯,不過天皇一度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實權,在日本天皇曾多次被架空,只能作為名字上的國家統治者,日本的實權曾被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拿走過,他們完全有實力直接滅掉天皇,建立新的王朝,可是對他們來說這樣做毫無利益可言,他們才不這樣做,沒必要改朝換代。

題目中說的歐洲,代表帝國應該就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延續千年,可是這中間帝國內部依然有十幾個王朝更替,統治者也都不是一個家族的。歐洲之所以這樣,根本原因還是宗教的存在,在他們那宗教權利是最大的,內部勢力無法推翻宗教,所以才沒有改朝換代的事,但是最高統治者一直在變動。

中國和他們的情況不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一個王朝腐朽到了極點,底層的百姓就坐不住了,被逼到一定的程度便會造反。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弊端,等這個弊端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會被人推翻。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人們的骨子裡就有一種想法,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所以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是歷史的必然,而日本和歐洲,沒有中國這種環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其實,中國的朝代,在秦以前,也是存在時間特別長的,和日本、歐古代很類似。只是秦以後,中國古朝代開始變短。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一、中國歷史上有陳勝、吳廣,而日本和歐洲沒有。

日本、歐洲與中國先秦朝代一樣,奉行的是貴族統治,一國的統治權,是永遠掌握在極少貴族手上的,他們依靠血統、聯姻等方式,維持王朝的統治。階級是永遠固化的,從皇帝到國王到領主,都在維持著這種秩序。而日歐的國與國之間,儘管有分歧甚至敵對,但是在維護這種格局中,是一致的,不允許下層的崛起。一旦哪一國下層崛起,則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而在下層中,日歐君權神授的概念也基本牢不可破,因此日歐古代上也鮮有下層對抗貴族的歷史事件發生。

中國古代在夏朝至秦之間,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秦末陳勝、吳廣的崛起,為中國歷史帶來了轉折性的意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形成影響。從此以後,平民也能夠自稱“順應天命”,也能夠有機會入登大寶,獲得與王侯將相爭雄的資格。當然,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人更值得欽佩。只不過,中國朝代的歷史,從此豐富起來。


二、秦以後,中國的大一統觀深入人心,而這種格局日歐古代鮮有形成。

秦以後,中國即進入大一統時代,而日本歐洲卻是長期是諸侯格局。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朝代發展則相對簡單,一旦新勢力崛起,則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新的大改朝換代。而日歐等國,各諸侯國相對較小,很難從內部衍生新的強權,而一旦衍生出新的強權,其他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管,歐洲幾千年的歷史基本上就固定在了這種格局之上。


蘇綻


先不說日本,題主說的歐洲一兩千年不換朝代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其它的國家,王朝更迭也大多非常頻繁,所以“歐洲”整體朝代穩定的立論是不成立的。日本倒是真的“萬世一系”,不過這種穩定放在整個世界也是獨權一幟的,單音拿來跟中國歷史比,其實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王朝更迭是正常,“萬世一系”才是特例。

我們就單論一下拜占庭帝國和日本。其實這兩個國家只是在政權更迭的時候沒有改國號而已,真要論,拜占庭帝國是可以分為十二個王朝的。比如,科穆寧王朝的第一位皇帝伊薩克一世就是通過“黃袍加身”登基的,而在他之前,是馬其頓王朝的末代皇帝狄奧多拉女皇。這要放在中國,估計國號肯定是要改的,但中西文化中的正統觀念不同,所以拜占庭帝國內部雖然有王朝更迭,但拜占庭帝國本身並沒有變。

日本也是一樣,唯一特殊的是天皇一直沒有被逼退位——但是幕府時代開始之後,實權已經不在天皇手中了,不然怎麼會出現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呢?其實這跟朝代也沒有什麼區別了。綜上,中國、拜占庭與日本在歷史的發展中軌跡是相似的,無非日本保留了天皇。至於為什麼朝代更迭有所差異,那不過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述罷了。比如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就將中國分為三大“朝代”:秦漢第一帝國、唐宋第二帝國、明清第三帝國。西方學者直接一個“中華帝國”,也沒什麼問題。


隱語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是很頻繁的。秦朝的壽命是15年,西漢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東漢196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晉是53年,十六國(從西晉滅亡算到北魏統一北方)123年,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加起來142年,南朝東晉103年,宋齊梁陳加起來169年,隋39年,唐276年,五代五個朝代加起來53年,北宋168年,南宋153年,元98年,明276年,清267年。如果我們按傳統算法,南北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為正統,五代時以北方王朝為正統算下來,則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23次,從秦到清2131年,每個王朝的平均存在92年。

如果我們只讀中國史,也許會以為改朝換代是人類歷史發展之常態和必然。但是你看一下世界史,就會發現中國郡縣時代歷史上這種“改朝換代”之頻繁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日本是萬世一系,從神話時代到現在,日本天皇始終是一個家族。西羅馬立國近千年,拜占庭帝國享國近千年。英國自1028年威廉一世諾曼征服後至今,一共出現了四十一位國王,都是威廉一世的後人。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說,英國王位,也可以說是千年一系了。只不過英國的王位繼承不是中國式的嚴格的父死子繼,而是摻雜了父女關係,兄弟關係,外孫、外孫女關係,以及堂兄弟關係。

有人說,不對,你不懂英國史,英國曆史上一千多年一共經歷了九個王朝呢,和中國王朝的壽命差不多。其實歐洲史上的這些王朝和中國王朝的意義完全不同。比如英國共經歷了九個王朝,然而,王朝更替多是由於上一個王朝的末代國王絕嗣,由親戚入繼大統,導致改朝換代。比如征服者威廉登基後開創了諾曼王朝,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不過三王之後,“絕嗣斷統”,斷絕了男性繼承人。於是亨利一世的外孫和外甥經過爭奪最終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開創金雀花王朝。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金雀王朝傳了八代,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亨利四世發動宮廷政變奪取王位。新上臺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新王朝因此而得名蘭開斯特王朝……。歐洲其他國家的王朝更替,也都屬此種情況。所以這種王朝更替,只相當於中國一個大王朝內部的紛爭,而不是中國式的改朝換代。

和中國相類似的,在世界範圍內,只有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朝鮮和越南。然而這兩個國家改朝換代的次數也沒有中國多。比如自唐亡之後,朝鮮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而中國卻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十多個王朝。


張宏傑


在宏觀來看,來中原大地的人的大腦裡摺疊的歷史太豐厚,層層複雜的恩怨讓後來下世的君主通過間單擁有人力量的武力所代替。

而日本和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人的大腦確是單一蒼白的。沒有先天摺疊起的豐富的歷史怨緣。從有人類以來,任何時候,任何世界角落的人群,都沒有中原人的思想心理最複雜。歷史的印記最豐富,所以中華民族是在苦難與淚水的災難中,一個皇帝,一個朝代走過來的。

人類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沒有中原的悠久的恩怨歷史。所以理念和思想單一。其實夏,周也都是近七百或八百多年的執政歷史。

從現實上,還是低下的生產力治約了低層勞苦大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低下。而皇權和地方官員,財主又不能及時開倉放糧救濟沒吃沒喝的勞苦大眾,這是歷朝歷代皇權沒有辦法實現機械化改變低下生產力的現實。命都快沒了,於其餓死,不如造反還有一線生路。這是改朝換代頻繁的外在原因。

其內因皇權與地方體制龐大。上層生活又豪華奢侈的沒邊沒延。低層的勞苦大眾,各種皇糧國稅勞役太重。沒有讓平民長期生息種田的自主權力。一句話,大多數人養活起了少數的貴族。餘下的糧食和財富養活不了自己。這是歷朝歷代改朝換代頻繁,執政時間短的內在原因。

其本質還是社會體制不公平,不公正。特權有一時的享受,確不能長久。長久的執政時間在於民心穩定。而民心穩定的根本在於生活安居有保障。這一切受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治約。解放,下放權力,讓各地方有自治權,讓百姓有平等的享受各層管理參與的權力。沒有激化的,你死我活的社會矛盾,自然社會體制公平,執政久遠不變。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這個問題分開看,有兩層意思。

第一,皇家世系傳承久遠,是政治文化領域。

第二,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是政治經濟領域。

形成歐洲和日本的王室世系綿長,與其說是國運,不如說是政治需求。

其一,版圖分裂無法統一。

其二,神的仲裁。

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地緣政治,國民文化,制度設計息息相關。

秦始皇:當皇帝的感覺真好

中國封建制度,與歐洲、日本的封建制度不能同日而語。如果封建制僅僅是一種生產關係,在這一點上,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成為佃戶的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是相通的。不過,從在政治組織方面,雙方卻大相徑庭。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設置郡縣,派遣流官進行管理,這個時候,天下沒有封建諸侯國,整個國家的所有政務全部由皇帝“聖裁”,這是中國版的封建專制政治,在這裡,封建僅僅意味著生產關係,而專制才是帝國的核心內容。

由專制形成的國家對各種生產資源、生活資料的佔有,使得中國從古代就形成了大政府,小社會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並且延續至今日。這種政治形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夠長期維持統一、興盛的原因之一。

人心都有私慾,封建帝王尤甚。他們會說: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都是我的!

西方:國王,您受累!

西方的帝王想把所有的權利,包括人事任命、稅收、征伐等大權緊握手中,可是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星羅棋佈的小勢力遍佈歐洲大陸,這些勢力沒有哪一個能夠形成絕對優勢完成統一,所以歐洲自古以來就一直戰亂不斷。維京人退走後,英法打了百年戰爭,英格蘭和蘇格蘭也有世仇,至於德意志,3000多個邦國在一個跟中國一個省大不了多少的地盤,多擁擠啊!所以三十年戰爭、王位戰爭、各種革命,層出不窮。

戰火連天的歐洲肯定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於是文化相近的各個種族,開始尋求政治上的妥協。放棄一部分政治獨立性,從而實現經濟上的收益,對於歐洲的封建主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於是大家開始了議會民主,推舉出勢力弱小,不會對大家造成嚴重威脅的國王來當共主,帶領各個封建主統一對外,比較典型的是法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有點像中國東周時的周天子。

妥協政治的需求:公正的第三方

在這種形式下,國王和貴族們互相妥協,於是催生了契約社會的產生,恰好歐洲人信奉上帝,於是上帝就成了一個超脫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另一個勢力,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沒有經過教皇加冕的國王,是不被承認的,所以教皇在中世紀獲得極大的世俗權利,一位皇帝不得不在大雪天跪在教廷門口一晚上祈求教皇的寬恕,不然他的皇位都不保。這在中國的帝王們看來,簡直匪夷所思。道教還好,一般都是盛世修行,亂世濟難。佛教想冒頭,結果中國出了三武一宗,在中國佛教界稱為“法難”。

歐洲國王/皇帝們實力不濟,不得不承認大封建主的相對獨立性,而由於教廷這個第三方,還有其他封建主的牽制,也較少出現封建主公開反叛的事件,一般都是因為王室絕嗣,才王權旁落。其實,歐洲王室,基本就那幾個家族輪流著來。維多利亞還號稱是歐洲王室的祖奶奶呢!

國民信仰:神性的光輝

中國自秦末起,就開啟了不信上帝,只信自己的政治哲學,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西方,還有日本,都無一例外持續給王權提供了神性的光輝。

威權可以短時間建立,但是神性卻是植根於人的內心和民族文化裡,不可能一朝譭棄。

德川家康當政,曾有意把自己往天皇的神性靠攏,做了很多提升自己家族神性宣傳,可最終也沒有能夠取代日本天皇。長時間的神權宣傳,讓日本人對皇位的神性深信不疑。雖然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也有著統一和穩定的政治需求,但是也因為地緣條件,註定了日本內部不能形成一個絕對優勢的地緣板塊,不管是大阪平原還是關東平原,都缺乏足夠的實力,只能維持著天下共主的局面。

歐洲國家則是地緣形成的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歐洲需要維持一個上帝的仲裁角色,在王位的繼承上,世俗權利和神權達成了默契。拿破崙三世之所以能夠藉助一個姓氏而再次發跡,與拿破崙是經過教皇加冕的合法皇帝有關。

統一,是東方秩序裡最大的政治。分裂,是歐洲的政治傳統。

文化的不同,政治設計的不同,讓西方王室與中國皇室有著全然不同的家國觀念。中國在南北朝時的世家政治,有西方國王政治的痕跡。如東晉皇帝權利不大,是幾個大家族的妥協的結果。中國如果延續東晉的政治,也會形成今日歐洲的破碎版圖。

但是中國有一個特有的優勢,是西方和日本都不具備的:優秀的地緣。

地緣:歐洲註定不能統一

歐洲歷史上有多個強人意欲統一歐洲,最終落敗。中國自從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後,基本維持了大一統的局面,這與歐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密切相關。

歐洲多山、多河、多半島,少平原,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把歐洲分成了四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每個單元又有很多河流,形成了很多區域中心,這樣讓每個地理單元內部都很難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政權,更不用提地理單元外部的統一了。

法國的地理因素,具備統一歐洲的地理潛力,勉強能算,但是歐洲還有一個攪屎棍呢。所以,不管是哪個強人,都不能在統一歐洲這件事上建立絕對的威權。即使短暫統一,因為地理原因的割裂,也不能長久維持。

歐洲註定只能上演戰國時代,不能完成像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大業。

從整個歐洲的視野回到法國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這裡也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制度,結果也造成了法國大革命。

集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革命。

中原:逐鹿天下

只要佔領了中原,就可以輻射控制整個中國。在以前,中原地區是中國的精華所在,人口、經濟、軍事、科技等都遠遠超出其他地區,因此中原地區對其他地方的綜合實力強勁到具備統一的條件。

中國封建專制的帝國制度,所有的社會資源都圍繞著皇權在轉。因此,一旦出現皇帝昏聵、權臣當道、外戚干政、太監亂國等惡性循環後,帝國對地方的控制就會減弱。一個地方勢力崛起後,他不需要面對像歐洲那樣眾多的封建主和主教的認可,他的政治目標就只有一個:皇權。

這樣,就給造反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目標清晰、戰略明確。

造反者成功上位之後,出於對皇權的繼承,也不可能將帝國再次分封出去,不然中國就會像西方一樣陷入亂戰之中(西晉八王之亂即是一例)。

中國人對統一、穩定有著強烈的政治需求,所以沒有再次出現周王室分封的事,所以中國沒有再次出現長時間的春秋戰國的局面。即使出現了,中國本部也有足夠的實力重新一統。

統一:三千年帝國

看似形成了悖論,維持統一的,反而300年國祚即告滅亡;維持分裂的,反而能享長久國運。

其實不然,中華帝國作為一個主體,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在這期間,歐亞大陸有多少民族國家,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了。而唯有中華帝國,基業長青。

土地財政:王朝週期律

至於為何中國的朝代國家有三百年的王朝週期律,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這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的繁衍規律,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生產關係的組成,甚至與小農經濟的效率都有密切關係。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二十年為一世,五世當為百年。

一般大一統王朝開國後,由於人口損失,土地相對廣闊,社會矛盾都被戰爭解決,一切開始欣欣向榮,70年到100年間,國力飛速上升。

到了王朝中期,社會閒置資產都已被瓜分殆盡,形成了壟斷性質的大地主階級。資本天然具有吞併弱小以自肥的天性,由此社會發展方向由開放走向內斂。大地主的兼併行為,造成了大量的失地農民。

這個過程進行的緩慢,一般可以維持100年。

至此,王朝開始了末世的危機,不得不消耗前面所積累的所謂君子之澤,如果福澤不夠,比如暴虐昏君,會讓福澤流失的更快。一般進入下降通道,長則百年,短則數十年,遍地的失業農民就會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知而行


中國古代王朝的皇帝是有實權的,而且也與歐洲的封建制度不一樣。

歐洲的封建制度可以說是大國王下面還有小國王,真的是分封制,而且國王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國王受到宗教首領的約束非常大。

而中國早就廢除了分封制,中央集權,皇帝說了算,而且宗教首領得聽皇帝的,皇帝如果感覺到宗教的威脅還會滅掉宗教。

日本的天皇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有實權的,比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然後打了一段時間後明朝和日本和談,明朝說要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豐臣秀吉大怒說我想稱王就稱王,還用得著你封嗎?可見豐臣秀吉想廢掉日本天皇太容易了,留著天皇只是做一個擺設,因為日本沒有一個人可以征服全日本,需要一個名義上的天皇,比如德川家康並不服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吞併了豐臣秀吉的領地,這就等於是改朝換代了,只不過德川家康也需要一個名義上的天皇。

中國的朝代超不過300年,因為皇帝是有實權的,只有推翻了皇帝,才能消除威脅,而300年差不多就是人口超過了土地的承載力,需要戰爭來削減人口了。


解憂時間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王朝太大,地區又穩定,造成人口膨脹速度過快,比如以元朝為例,在忽必烈在1279年統一元朝時期的人口只有八百多萬,到了元朝1341年時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又沒有計劃生育,使得人口暴漲到5700萬,人口在六十二年時間裡翻了七倍多,這使得土地嚴重負載不起,米價高漲饑民遍地,起義不斷。這往往是朝代被更迭的主因。當然,如果能夠在這個時候發動一場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減員,然後社會又會回到人少地多自然富的狀態,這時候就會被稱為朝代中興!

而歐洲則不同了!由於歐洲大多國家小,他們的政權並沒有強大到政治清平的時候,他們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混戰不斷,這使得他們的人口可以一直保持在低位狀態,不至於爆發大規模饑荒,然後朝代自然就穩當了。比如,歐洲最強的時代,羅馬時代,羅馬帝國最巔峰的時候也是完全碾壓周圍對手,致使羅馬人口暴漲到幾千萬,然後也是因為鬧饑荒導致帝國崩潰。

因此,控制人口才是保持國家穩定的最有效手段!對飢餓的人完全沒有任何道理可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