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进入到深水区 谁将笑到最后尚难定论

互联网造车进入到深水区 谁将笑到最后尚难定论​如果没有参与造车,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新锐的互联网企业。这是眼下互联网企业热衷造车的真实写照。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车市并没有能延续2016年底的销售热潮,是十年来增长比最低的一年。受购置税优惠幅度减小的影响,提前在2016年透支的车市,在2017年增速明显减缓,全年汽车销量2887.9万辆,同比增长3%,略低于年初5%的预计。但可喜的是,微增势头依然延续,这也是我国连续九年蝉联全球销量第一。


虽然增长差强人意,但2017年中国车市依然亮点不少,最大亮点就是新能源车,全年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销量达77.7万辆,同比增长53.3%;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46.8万辆,同比增长82.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11.1万辆,同比增长39.4%。


此外,另一大亮点那就是自主品牌的占比再度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7万辆,同比增长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对于跨界汽车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上述的两大亮点无疑让它们对跨界造车更为振奋和期盼。

互联网造车进入深水区

随着近两年的新能源骗补清理之后,再加上2017年有多项新能源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销售不断走暖,新能源车销量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得以较快恢复。不少专家学者预测,未来,我国车市将保持微弱的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这样的判断与近三年转身造车的互联网企业的推出产品计划时间表相互印证。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让中国的互联网造车搭上了行业的风口,在汽车这个移动出行的载体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企业看到了以车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口和智能技术实现的载体,而制造企业看到打通产业链的,形成闭环的重大机遇。


在这次的造车热潮中,BAT三大巨头无一缺席,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亦不在少数,甚至格力的一姐董明珠也为珠海银隆砸下重金。

互联网造车进入到深水区 谁将笑到最后尚难定论

可以说,新生代势力正如潮水般涌入汽车业。在资本的助力下,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在从“ppt造车”集中落地。2017年12月16日,蔚来汽车ES8纯电动SUV国内正式上市,有力地驳斥了“PPT造车说”,蔚来汽车的投资方涵盖了国内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阵容相当强悍,其最新一轮的融资获得了由腾讯领头的10亿美元。


2018年1月29日,小鹏汽车宣布启动总额2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富士康和IDG资本的联合领投支持。占地3000亩投资百亿元的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肇庆基地)则在更早些的时间,于2017年12月11日奠基动工。甚至,小鹏汽车在2018年的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向全球首次展示了小鹏汽车G3。


更早之前,2017年4月,奇点汽车品牌正式发布了旗下全新纯电动中大型SUV——iS6,新车共推出运动版和时尚版两种车型,新车自发布之日起接受预定,2018年上半年发售。


经过了三年时间的洗礼和市场行业的竞争,互联网造车已经从最初的概念构想阶段,进入到了产品量产的后半程。汽车行业专家张志勇表示,众多互联网造车企业的产品已经走出“PPT”,而且概念车数量减少、量产版车型增多,已经进入了产品实施阶段。


从各家互联网造车企业的发展计划来看,大多互联网造车企业推出小规模量产车的时间点集中在2017年年末和2018年年初。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许刚看来,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时间点,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造市场新品牌,打响品牌战,而真正的量产化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

互联网造车破局胜算未定


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像小鹏汽车、奇点以及蔚来汽车等众多品牌异军突起,这样一种热度迅速蔓延到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到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市场中,阿里联合小鹏汽车,包括荣威汽车,百度也入手无人汽车领域,并且已经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小米也数度传出造车计划。


目前,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全部都在“跨界造车”,进行车联网项目的研发。可以说,互联网造车风生水起,IT企业加速进军汽车业,让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倍感压力。


“实际上,互联网造车运动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CEO沈海寅直言,“前一时期各家企业都在进行产业布局、投资、概念车设计研发等,接下来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要靠产品说话,推动产品的落地。互联网企业造车,在诱人的概念背后,要加速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让停留在图纸的产品尽快落地。”


正如前几年IT企业纷纷生产手机一样,作为数量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物件,汽车具备互联网内容的入口优势,不仅能够进行通信,而且还可以与网络交换数据,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娱乐,各种手机的APP也能移植到汽车端使用,享受到便利的导航、位置服务、语音交互技术等。


可以说,今天的人们已经在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定义汽车了,如果汽车能够从传统的机械产品转变为智能终端,那么不仅终端的智能市场应用潜力巨大,而且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过程中,汽车也孕育着很多新的商机。


尽管如此,与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造车企业缺乏行业经验。J.D.Power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认为,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制造是非常重要的核心。不掌握这一环节,车辆的可靠性便无法保证。 “与传统车企造车相比,互联网造车具有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特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发展的一个新节点上,如何把其注重消费者体验的后发优势与传统车企业已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相融合,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新技术和体系,是其能否领跑这一世界新潮流的关键所在。”他表示互联网造车企业想要顺利打响品牌战也并非易事。​

互联网造车进入到深水区 谁将笑到最后尚难定论​从目前的格局来看,一方面,当前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行业壁垒明显;另一方面,市场上已经拥有众多品牌,再加上传统车企也积极参与到新能源造车运动中,市场能否同时接纳众多新品牌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跨界而来的互联网造车运动,不外乎两种路线。一是走设计、研发、制造一体化的路线,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整车制造能力,一家互联网企业想要在短时间内凭借互联网的思维和平台化的运营能力突破甚至颠覆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汽车行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可能。


另外一种就是业界耳熟能详的“特斯拉模式”,就是借助自己运营和互联网优势与传统车企合作,也经历了十年之久。


“智慧出行有望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也最具想象空间的产业领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尽管阿里巴巴看好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但是互联网造车的跨界依然有很多的“致命伤”。


总体而言,国家的政策以及业界的激情,互联网造车或许能突破发展的天花板,借助中国车市的强劲消费实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车市的一大拼图亦未可知。(中国资本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