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BAT不會是醫療服務


下一個BAT不會是醫療服務


本文轉自:村夫日記LatitudeHealth,作者: Latitude Health 。

在經濟新常態下,大部分行業不僅已經無法獲得高速增長,很多甚至面臨緊縮。但醫療行業仍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按照目前的增速,市場規模基本每五年就要翻一番。這也吸引了大量行業外資本的關注,在過去兩年有大量資本和人才湧入這一行業,但醫療是一個高度受政策管制的行業,並不是有資本就能成功的領域。因此,雖然市場期待醫療行業出現下一個BAT,能擁有快速複製的商業模式並出現統領全國的巨無霸;但市場或許很快將對此失望,不僅下一個BAT不會存在於醫療行業,恐怕絕大部分資本都將在這一領域折戟。醫療領域的區域性、供給短缺和重資產的特性都註定了其無法成為下一個出現爆發式增長的行業,也不會在中短期內出現全國性的巨頭。

無論是搜索、電商還是社交,互聯網的特性就是輕資產可快速全國性複製,並可在短期內築起核心護城河,打造出贏家通吃的局面,從而最終獲得壟斷性利潤。從贏家通吃這一角度來看,

互聯網自身的運轉具有一定的正反饋機制,從而在互聯網投資領域創造出類似二級市場反身性的效果,從而快速依靠資本的集中性形成壟斷性的市場效果。

但醫療行業並不具備這樣的特性。

首先,醫療行業的發展沒有不確定性,也無法做到贏家通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醫療服務受制於服務的一對一特性,難以在短時間內去大規模擴張,只能緩慢的向前推進,所謂大眾市場的想象力在這裡是不適用的。而且,即使拋開醫療的屬地化管理的特性,各個區域性醫療市場的需求是不同的,很難用同一套標準去複製。醫療服務的需求受制於當地的政策、經濟狀況、疾病譜和消費習慣等的影響,無法用簡單的模型來打開市場。進一步來說,醫療服務一旦在一個領域獲得市場口碑,新進入者又很難去競爭,這主要是因為醫療服務領域的粘性非常強,區域性市場的分割是醫療領域的主要特徵之一。這就註定了醫療市場的分散性和區域性,大量的中小型服務商將存在於這一領域,他們因為自身特色業務而能抗衡大公司,這與互聯網有著巨大的不同。

其次,中國醫療領域的供給短缺將長期制約醫療行業的發展。供給短缺並不是中國特有的,即使在高度市場化的美國,醫生的短缺也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到2025年,美國全科醫生的缺口大於3萬人,專科醫生缺口大於6萬人,中國整體醫生的缺口更大。在巨大的供給短缺下,醫療行業的發展即使想加快速度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中國醫療供給結構相當扭曲,大量基層醫生的能力較弱,難以獲得用戶的信任,而三甲大醫院的醫生數量有限,進一步加大了供給的短缺。

這樣的供給短缺在短期內是無法獲得快速的量增,因為醫生是高門檻的職業,也是需要長期經驗積累的行業,並不是一兩年就能批量培養的,需要長時間的累積。這將成為制約整體醫療行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即使採用技術的手段來連接整個市場的各個主體也無補於市場的緩慢發展,無法帶動任何公司爆發式的成長。

再次,醫療行業的重資產特性制約了其快速發展。醫療行業始終是具有重資產的特性,任何醫療服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的投入才能緩慢的獲得產出。因此,無論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醫療行業的公益性都是第一位的,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非營利性都是醫療服務機構的主要存在方式,營利性的機構始終只是行業的補充。因此,醫療服務的整體投資需要長期戰略資本,而非有很強的退出期限的公司。醫療的重資產決定了其需要忍受長期的虧損,即使在扭虧後也將面臨利潤率較低的現狀,主要依靠規模來維持運營。比如,著名的美國營利性連鎖醫院HCA,其淨利常年維持在3-5%。因此,在一個重資產且微利的行業,很難用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互聯網行業來進行類比。

最後,醫療行業的B端特性制約了其發展速度。與互聯網或其他一些主要面向個人用戶的行業不同,醫療行業是一個高度B端控制的行業。在支付領域,用戶並不是依靠自費,而是由第三方的保險機構支付。保險機構的引入保障了用戶的權利也制約了醫療機構的發展,醫療機構的營收最終取決於保險的賠付規則,而非傳統的買賣那麼簡單。因此,B端而非C端才是醫療領域的主導者,這就決定了傳統的直接訴諸大眾的營銷手法和盈利方式無法奏效,也就制約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當然,服務領域的大爆發仍有機會,比如政策指引的商保大擴張或者門診藥房直接移出醫院導致的零售端大爆發。但這些都是高度受制於政策,無法去準確預測並需要長期等待,無助於當下的決策和發展。

總體來看,醫療領域不是一個擁有很大想象力的行業,未來增長的倍數其實有限,不僅在短期內無法成為下一個產業主要的增長熱點,即使在中期其自身的發展也非常具有挑戰性。只有決心和能力都很強的產業資本才適合在這一領域佈局。

金盟聯盟致力於為您定製專屬內容變現方案,通過個性化的內容推薦,精準鎖定目標人群,完成定製化產品樣式。讓您投放的每一分錢都可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