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斌
中國很多村莊都是叫X各莊的原因是,漢語語音發生了變化。
所謂今天讀“各”,比較接近古時候“家”字的發音,“X各莊”其實就是某家莊。
換句話說,地名作為一種口耳相傳,極力存古的對象,人們面對通用語的語音變化一般不予理會,仍然會讀它原來的讀音。後來,不知道的人就用了另一個可以記錄原來讀音的字來記錄它。
比如,我的家鄉有個地名叫“北谿溝”,一般讀作bei3 qi1 gou1。但實際上,谿就是溪,收到普通話的影響,年輕人一般都讀xi1了,以至於有的人記錄這個地名的時候就寫成““北七溝””。
現在說“家”這個字。
隋唐時候,這個字的讀音比較接近於今天的“噶”,下面是學者的擬音:
高本漢系統ka
王力系統ka
董同龢系統ka
周法高系統ka
李方桂系統ka
而“各”字是個入聲字,隋唐時期的讀音大致是:
高本漢系統kɑk
王力系統kɑk
董同龢系統kɑk
周法高系統kɑk
李方桂系統kâk
漢語語音史上,發生過“平分陰陽、入派三聲”的歷史現象。意思就是,入聲字的後面那個k丟失,聲調分化到今天普通話的四聲之中。
於是,各的讀音就發生了這樣的演變:Kɑk—ko—ke
而家的讀音經歷了ka—kia—jia的變化過程。
Ok,萬一過程看不明白沒關係,只要知道,各今天的讀音很像家古代的讀音就是了。
參考文獻:
晁繼周《村名中的“各”字溯源》
李炳澤《地名中的“各”字另解》
八磚學士
其實這種叫莊的,多出現在河北河南一帶,而且這種名字多是山西人起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就要說到明初的大移民了。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數十年,各路軍閥佔山為王,你殺我,我殺你,把個花花中原殺得殘破不堪,這其中,以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人口損失最為嚴重,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百里無人煙的情況。
等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他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人口大轉移,這一塊分兩塊,一個南方。
男方主要從江浙一帶移民到雲南去,這不僅僅是為了補充人口,也是改變雲南的人口比例。我們知道明以前,雲南經常割據的,但到了明以後,這種情況就很少了。為什麼呢,人口結構不同了,中原向心力強了。現在昆明還有小南京的說法呢。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叫成小京犯,這可能就是從南京移過來的。
北方就是從西往東移,主要是從山西往河南河北等地移。山西這個地方是中華福地,一山一河夾帶出的中國根地,戰亂時,這裡往往受影響最少。所以,這裡的人口得到了保存,朱元璋就從這裡移人出去,集散地在山西洪桐的大槐樹。
當時是強制性的,雖然有政策,免數年賦稅等等,但再好不如家鄉好啊。最後只好強行攤派,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還要用繩子拉著去,據說半路要方便,就要跟官差說,請麻煩解手,我要方便,到最後,解手就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了。
這些人到了河北等地,那就是佔地為家啦,只要沒有人耕種的地,都可以跑馬為界,往往一家人就可以佔一個村子大的地方。那他佔了這個地方,也不管你以前叫什麼名啦,要用自己的姓氏起名,這樣,可以標識自己的主權。漸漸就出現了大量的馬家莊,趙家莊,李家莊這種冠以姓氏的地名。
現在最大的莊子,當屬國際莊了。
其實,除了這個以姓命名的莊子,還有一些按行業來的,比如叫某採園,某油坊,某紙坊,還有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比如丁官頓,馬坊頓,張營李營之類的。所以,河北等地的地名大多都是明初那會起的。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地名叫什麼各(格)莊,其實就是什麼家莊,姓氏後面加個“家”或格(各、哥、戈),這是農村地名命名的基本方式。
農村是人們聚族而居的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往往有一個姓氏先行建村,通過親朋關係或其他方式,逐步引進其他姓氏,有的村整個是一個姓氏或一個家族,也有的村是多姓氏多家族聚居。
所以,農村地名最顯著的特點是和姓氏有關,有的以初到者姓氏為村名,也有的以望族望姓為村名。叫什麼家莊或什麼格莊的,一般都是這個姓氏先建的村,或者這個姓氏建村後其他姓氏又遷來,建村姓氏徙絕或無後,村名一直沿用。也有個別村子不是以建村姓氏命名,這主要原因是建村者發展緩慢,別的姓氏人丁興旺。還有一種現象,某個姓氏在舊社會出了達官貴人,依靠權勢將村名改為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筆者曾編纂過招遠地名志,據統計,全市724個行政村,就有530多個與姓氏有關。當然,地形地貌、念祖思根、地理位置、從事職業、褒揚英雄等等,均可以成為地名命名的要素,但只是佔很少一部分。
據調查,純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以姓氏命名,一類在姓氏之前加上大小、前後、南北、東西等加以區別。直接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村名一般2-4個字。如:紀家、許家、邢家、郭家等等。也有兩個姓氏合二為一成為村名的,如我們招遠市的朱宋、朱範、曹孟、畢郭,也比較簡潔,姓氏後面沒有點綴。還有部分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在姓氏前冠以方位或大小等加以區別,這種情況的村莊,兩者一般有著遷徙關係或家族關係。也有個別的並沒有遷徙或宗族關係,只是同姓村莊為避免重名,才冠以大小或方位。
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中間或最後,往往有個“家”字,有的中間的“家”字演變為“格”字;二是最後除了“家”字以外,還多個綴字,如疃、莊、莊子、屯等等,如王家疃、張家莊、李家莊子等。
其實,“格”和“家”本來是一個意思,格是家的流變音,某家莊和某格莊,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家”在唐宋時期讀音類似於普通話的“格”,變為今音是在明代以後。自古人們聚族而居,加個家字,說明是這個家族建的村子或長期居住的村子。
在招遠,家流變成格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李格莊、張格莊、焦格莊、孟格莊、祁格莊。膠東有些地方,“家”也會以諧音流變成“哥、戈、各、個”多種形式,不能望文生義,“哥”和男性往往無關,“戈”和兵器往往無關。當然,“格”也不一定全是“家”的意思,招遠就有其例,如蠶莊鎮的路格莊,清康熙年間為一客棧,招遠城裡李、劉二商人路過此地,見此地適宜居住,遂棄商建村,取名路過莊,後演化為路格莊。由此來看,村名的形成是頗為複雜的,沒有統一的格式。
至於“疃、莊、莊子、屯”等,只是綴詞,證明這是一個村莊,別無其他意思,但在形成過程中,應該還是有些差別。莊,很多來源於舊時的莊田,是典型的以農業為生的村莊。莊字從廣從土,即廣種土地,也有一定的驛、旅、商、防之功能,村落百姓依靠廣泛的土地種植業為生。村,一般指自然而形成的村落。疃者,留童守田,一般是指外地遷徙來的人口聚成的村落。所以疃往往暗示著一個信息:祖上不是本地人,但生下的子孫都留在了這方田地上。而屯,本身就有“圍起來”的意思,多因屯墾而成。戰亂時期,用於屯糧、屯兵臨時圍建的村落。屯與寨不同,它不是防禦性建築,只是為了運糧、發兵迅速,所以一般不建在險要的山地。當然,在普通百姓中,這些字眼往往沒有太多的人在意,疃也罷,莊也罷,屯也罷,只是證明這是一個聚居的村落而已。
除純以姓氏命名村莊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村名,以姓氏加以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徵來命名。這種命名方式大大減少了同姓氏村莊重名的機率,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村名命名經驗。如馬家河子、河西王家、孫家大溝等。
總之,地名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意義,記住它們就是感恩生養我們的這方水土。瞭解這些地名來源,對於從一個側面瞭解鄉土文化底蘊,激發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具有重要意義。
齊東晏子
對於為何很多村莊都叫“XX各莊”,其實這是受地方方言和古音影響的,其實這裡的“各”就是家的意思。另外,有時候也會把“各”字寫成“格”、“哥”、“戈”等同音字。下面就簡單聊一下,僅供參考:
村莊名中的“各”的古音讀法與“家”發音很相似
要知道,對於一個村莊來說,往往就是就是一兩個大姓為主,很多村莊就是一個姓,也被稱為村族人,就會用姓氏代表村名。
例如我們鄰村都姓“丁”,因此被稱為“丁家”,但由於家族越來越大,就變成了一個村,於是就叫“丁家莊”。而由於地方方言影響,“家”讀習慣了就變成“各”了,因此也有時候叫成“丁各莊”。
其實在古代唐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裡,“家”的發音為“ga”,與現在漢字“各”的讀音“ge”就非常的相似,再加上地域方言影響,就漸漸讀成了“各”、“格”、“戈”等同音字。
例如我們這邊現在很多村莊雖然也有正式官方名稱了,但還是延續傳統的叫法。例如“夏家”(夏各)、“柴苗”、“常家”(常各)等,而像我們村名直接就是我們祖先的名稱“王知”村!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繼續補充觀點看法,共同探討!
龍百曉生
古代讀音,各≈ga,家=ga,X各莊≈X家莊。
我們小時候,“莊”字變音讀成zhang,例如馬各莊讀“magezhang”,嶽各莊讀“yaogezhang”。X各莊的X通常是個姓,如趙、高、馬、石、龐、邢等等。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河北淶水的一個村,我小時候聽老人唸作“hugezhang”,推下來應該是“虎各莊”,但是現在寫做“虎過莊”。還有北京房山有個“良各莊”,不知道有沒有“良”這個姓。更搞笑的是河北涿州的一個地方,叫“醬各莊”,莫非村裡有人姓“醬”?
忄亙氵可氵少
我認為啥各莊的意思是比如趙各莊本莊以趙姓為主還有李王等各姓為了顯示本莊不光是趙姓還有其它各姓所以本莊命名時趙姓之後還有各姓為了顯示對各姓的尊重趙之後加各字以示本莊不僅以趙姓為還有各姓。
青山隱隱9
這個不清楚,但是我們這裡有陳家村,大金家村小金家村,但還有趙戈莊王哥莊。可見戈,並不是家的錯音。而且我們這裡的戈,也是不同的字,有喬戈莊王哥莊馬格莊,所以這個戈的含義,有待考證。
遠方的遠方風景
我們這這種村莊的名字蠻多的,是人們以姓為單位居住在一起一起從事生產抵禦其他外來者的入侵,因為大家都是一個姓雖然不是親戚,但是不妨礙村莊名字叫x各莊。我們村就是以張姓為主,以前是鎮子裡的第一大姓,但是由於民國的時候軍閥混戰,男丁大多數都參軍戰死了,一直到現在都沒恢復過來以前的人口
空空遊戲魚
起碼在廣東這邊沒聽過以X各莊為村名,基本都是X村。叫X各莊的應該在山東一帶吧,看《水滸傳》裡面有祝家莊,李家莊,還有什麼扈家莊等等。
東北應該還是叫X屯的多吧,像《熊出沒》中的光頭強老家就叫團結屯。
單看村莊的在各地就有這麼多不同的叫法,就可看出祖國的地大物博,古人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多出去走走,你會有更多發現。
fengyuzhe007
看了好多回答,要麼答非所問,要麼冗長繁雜,不在主題。多年前在北京的時候,發現X各莊很多,感覺好奇,所以對這個問題大概瞭解過,簡單回答一下。各,就是家的意思,X各莊其實就是X家莊。“x家莊”這個好理解了,就是古代人少地多,某家或某幾家遷徙到一處新地方後佔地生活,時間久了形成一定規模變成村莊,就以村裡最多的姓氏給村子起名了。中原一帶古語中“家”這個字的讀音類似於“各”,民國期間才確定了現代的漢字發音,把“家”字讀音統一為“jia ”,延續至今。而各地因為把“家”字讀“ge”的習慣性和範圍廣,讀音也隨之保留了下來,後期因統一地名,登記造冊,在尊重當地發音習慣的情況下,才有了X各莊這些地名,因此家慢慢演化成了各。地名中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唐山有個樂亭,讀音應該是“lao ting”,而不是“le ting”,四川的“遂寧”正確地道的讀音是“xu ning”,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