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華勇:全球網絡不斷壯大 銀聯要向科技公司轉型

葛華勇:全球網絡不斷壯大 銀聯要向科技公司轉型


鳳凰網財經9月21日訊(楊芳)“以前支付是銀行的基本職能,現在支付與科技、金融高度融合,很多機構都在做支付。支付已經不是一種目的了,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獲客的手段。很多的科技公司、第三方機構和互聯網機構都在紛紛做支付,這對銀聯的挑戰也是非常大的。”銀聯董事長葛華勇對鳳凰網財經表示。

成立於2002年的銀聯,從同城聯網通用、全國聯網通用再到國際市場佈局,目前已成為全球髮卡量第一、交易量第一的銀行卡組織。據葛華勇介紹,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使用銀聯卡,境外4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發行了近1億張銀聯卡。

在國內,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融合,越來越多的新型第三方支付機構湧入市場。為了迎接挑戰,葛華勇表示銀聯要創新發展、要向科技公司轉型、發展全球的網絡以及加大內部改革和機制創新。

談到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葛華勇表示,一直就有合作,未來合作也會繼續,“第三方支付機構很多也是銀聯的成員機構。銀聯是四方模式,其中就包括第三方,我們服務好第三方肯定會促進銀行卡的消費服務,會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葛華勇:全球網絡不斷壯大 銀聯要向科技公司轉型


銀聯董事長葛華勇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

銀聯的四大成就

銀聯成立於2002年,包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80多家國內銀行金融機構共同投資組建。成立之初,中國銀聯籌備負責人宣傳的目標是,“要做中國的VISA、萬事達組織。”

2004年,銀聯國際化起步。當時刷卡在國內還沒有普及,因此不乏反對的聲音。面對爭議,銀聯方面還是下了決心,要搞“全球網絡,國際品牌”,將銀聯的國際化先在香港、澳門進行拓展。銀聯先通過與中銀香港等中資在港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打開知名度,再與匯豐和渣打等外資機構進行合作。

16年過去了,銀聯從最初同城聯網通用、全國聯網通用再到國際的佈局,目前已成為全球髮卡量第一、交易量第一的銀行卡組織。據葛華勇介紹,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可以使用銀聯卡,境外4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發行了近1億張銀聯卡。

談到銀聯16年來的成功經驗,葛華勇介紹道,“中國銀聯的成長是和中國改革開放共同成長的,中國銀聯的發展得益於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銀聯實現了四項大的目標或者主要成就:第一,實現了聯網通用,在銀聯成立之前,各個銀行的銀行卡只能在自己的POS機上使用,商戶‘一櫃多機’,刷卡成功率低。中國銀聯用大概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國的聯網通用,這給各個銀行和廣大群眾帶來很大的變化。第二,銀聯創造了銀行卡的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銀聯成立之前,各家銀行發的銀行卡都以自己的標準制成,或者借鑑國外銀行卡形成的標準,標準非常不完善。銀聯成立後,發行了銀聯標準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銀聯卡。現在,銀行卡技術標準、業務規則等方面在國內都統一了,而且銀聯標準現在也逐步推向國外。第三,銀聯大力拓展了國際網絡,創造了自己的品牌。銀聯成立初期並沒有銀聯的品牌,現在這個品牌已經創造起來,我們發的銀聯卡就是我們的品牌。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隨著金融與科技的融合,銀聯也推動了中國銀行卡的創新發展,帶動了銀行卡產業上下游的發展,推出了創新產品,比如銀聯手機閃付、銀聯二維碼支付等。”

不過,銀聯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比如在推動聯網通用時,有些銀行想不通,或者有些銀行商戶很多,收入記錄很多,就需要做各個銀行的協調工作,”葛華勇說道,“我們堅守四方模式,一要服務於髮卡機構,即大部分金融機構;二要服務於收單機構,即商務POS機或ATM;三要服務於廣大商戶;四要服務於持卡人,做好消費者的權益、活動優惠等。所以,每一項協調的任務都很重。”

在推進國際業務時,銀聯最初從周邊開始,包括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一帶,還有日本、韓國等,之後逐漸擴展到歐洲和美國。“這些國家有很多中國留學生和遊客。歐美國家相對來說,髮卡有一定困難,首先監管要求比較嚴格,此外歐美的銀行卡市場相對來說比較成熟,國際知名的銀行卡組織發展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目前,我們一般先採取和當地機構合作的方式進入市場。”

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目前,銀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佈局也逐步加快。銀聯最新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已累計發行超過3500萬張銀聯卡。

葛華勇介紹,銀聯在推進國際業務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面臨的困難各不相同,我們要根據不同地區或者國家,制定不同的策略。比方有一些地方可能就是一張空白,還沒有銀行卡,首先就要幫助這些地方建立轉接網絡,然後再培育市場。有一些地方有網絡,首要的任務是擴大受理,比如通過和主流機構合作,推動這些地區接受和使用銀聯卡。有些地方網絡、商戶、接受度都有了,我們要拓展自己的用戶,不僅要為中國消費者服務,還要為當地居民服務。”

銀聯面臨的三大挑戰

2015年4月,《國務院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管理的決定》正式發佈。業內人士表示,市場開放意味著“後銀聯”時代的到來,我國銀行卡清算市場將迎來國際卡組織等多元參與主體,各家機構將正面交鋒,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市場競爭格局有望被改寫。

早在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

在採訪中,葛華勇也坦誠道銀聯面臨的三大挑戰,“銀聯經過16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長為青年了,現在面臨的挑戰確實比較嚴峻。第一,來自第三方支付的挑戰,一些小額高頻的支付多采用新型支付的工具,這也導致了銀聯在小額高頻支付方面的增長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第二,來自於國際卡組織的挑戰,中國已經承諾全面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現在一些國際卡組織正積極準備進入中國。進入中國後,對銀聯的交易量和發展會帶來影響。第三,支付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帶來的挑戰。”

那麼,銀聯將如何面對這些挑戰?“首先是創新發展,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於原來傳統的髮卡、用卡或者完全使用卡的營銷模式。原來是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現在是一機在手走遍全球,我們要適應這個發展。所以,我們也在推廣手機閃付、二維碼支付等。銀聯推出的雲閃付APP現在已有接近上億的用戶,增長幅度也在快速提升。第二,我們要向科技公司轉型。科技、金融、支付已經高度融合,所以,現在必須進一步研究,運用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在銀行轉接網絡方面的運用,進一步服務用戶。第三,我們要發展全球網絡,要服務到全球,要服務當地的老百姓。雖然銀聯卡已可在17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但是覆蓋面還不夠,覆蓋深度還不夠。我們會繼續完善全球受理網絡。最後,我們還會加大內部改革和轉換機制,搞活內部機制,為員工創造更多的機會,調動他們創新、創業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面對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挑戰,葛華勇認為挑戰本身也是個機遇,“能不能有效利用這個機會,迎接這個挑戰,我認為銀聯沒有問題。未來改革步伐越來越大,對於銀聯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消費者的增加、消費結構需求的變化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葛華勇提到,以前中國儲蓄率很高,基本是先掙錢存錢再消費,歷史上曾達到60%以上。現在這個數據逐步下降,老百姓開始適應提前消費,借貸消費和信用卡消費等。“特別是近幾年,信用卡消費增長幅度,交易率高於儲蓄卡,可以說老百姓的消費理念已經改變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機遇。”

談到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葛華勇表示,銀聯和第三方支付一直就有合作,未來合作還會繼續,“第三方支付機構很多也是銀聯的成員機構。銀聯是四方模式,其中就包括第三方,我們服務好第三方肯定會促進銀行卡的消費服務,會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對於未來的消費趨勢,在達沃斯“消費趨勢與中國經濟”分論壇上,葛華勇分享道,“80、90後已經成為消費主體,去年90後消費增長幅度比2016年增長70%,消費升級態勢明顯。”

葛華勇:全球網絡不斷壯大 銀聯要向科技公司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