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這一天小朋友們會收到家人贈送的禮物,其中樂高積木被認為是“出錯率最低的兒童節禮物”。說起樂高,大家肯定不會感到陌生,但它背後的故事你又瞭解多少?

2016年度樂高集團財報顯示,年度營收接近60億美元,一舉超越美泰成為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成為年度營收和淨利的雙料冠軍,而樂高也成為全球最值錢的玩具公司。

據瞭解樂高集團估價約為2500億,相當於4個美泰或1個京東。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單位:億美元;美泰和孩之寶市值選取日期為2016/12/27收盤日。

看著樂高集團如此輝煌的成就,誰又能想到,如今的玩具帝國巨頭,在本世紀初還面臨破產困境,當時樂高CEO表示:近幾年公司一直處於虧本狀態,面對債務違約的危險,隨時都有破產的可能。

而從1994年到2018年,樂高卻突破轉型困境涅槃重生般成為全球最值錢的玩具公司,這十幾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世界一直在變,但切忌自亂陣腳

1994年,樂高產品創新模式發展至瓶頸期,導致產品銷量幾乎停滯。管理層為了刺激銷售,貿然採用激進的發展戰略,寄希望通過增加SKU(產品品類)的方式提升銷量,生產的新玩具數量增加到原來的3倍,盲目的增加新SKU,導致各項成本的大幅提升,這是一個瘋狂的擴張戰略。它忽視了創始人奧勒先生給樂高品牌注入了“組合”的靈魂,背離了樂高積木對產品定位的初衷。

從1994-1998年的這4年間,樂高的銷量僅增加了4%,利潤也一路下滑,到1998年,樂高首次出現虧損,達1.94億丹麥克朗。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忽視核心,盲目擴張陷困境

1998-2004奧陸芬公司前COO布拉格曼管理樂高的這6年,樂高几乎放棄了熱愛積木的忠實粉絲們,轉而向那些不喜歡積木但熱衷電子遊戲和其它玩具的孩子們示好,並且開始嘗試種類繁多的創新業務:

電腦遊戲和電影工作室、樂高教育中心、樂高兒童服飾、樂高娃娃、媒體——包括書、雜誌和電視,還有3個主題公園和準備開設的300家品牌商店,這些業務都投入了大量的努力,但大多以失敗收場。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貝恩諮詢公司的合夥人克里斯·祖克曾說:“如果一個企業有強大的核心事業,每5年它就能發展一個周邊產業。”

然而樂高的戰略卻恰恰相反。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精簡業務線,重塑核心競爭力

2004年,克努德斯托普上任

,通過砍掉13.5%利潤率以下的產品線,降低內耗;讓利給分銷商,加快存貨週轉率;賣掉樂高大樓和樂高樂園等資產回籠現金流,縮減開支等措施防止損失擴大化;

當產品銷量得到保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核心業務——迴歸到積木產品,這一階段對樂高世界系列產品進行優化改良,捨棄了超過50%的零件,明確核心產品與其他競品的差異優勢。

核心業務的支撐加上創新改革的不斷探索,2005年樂高產品銷量同比增加20%,扭轉長期虧損的局面,稅前利潤達到1.17億美元。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通過ip打造玩教娛三大產業鏈

樂高集團的IP就是樂高,無論是樂高玩具、樂高教育、樂高娛樂都必須將樂高作為最核心的元。

樂高積木是組成IP的紐帶,將樂高積木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場景、形態以及表現形式當中,賦予其不同的含義,通過樂高這一媒介打通玩教娛三大產業鏈,“玩”與“教”憑藉“玩得快樂”、“玩和學”功能屬性區別與其他玩具的產品價值,通過《樂高大電影》及樂高樂園等娛樂產業,豐富其文化內核,使消費者認同文化內核,增強消費者黏性與忠誠度。

對於樂高的產業鏈來說,在發展上需要把玩性做透、把教性做粘、把娛性做寬,利用各個產業鏈平臺之間混合、聯合、融合的價值屬性,才能將品牌價值做大做強做穩。

10年間,樂高如何做到從瀕臨破產到市值千億的華麗轉身

中鄴觀點:文化內容是促進產業鏈增值的主要板塊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玩具製造國和出口國、全球第二大玩具消費國,有如此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製作工藝,玩具行業卻沒有一個企業可以達到世界規模的級別,究其原因是國內部分企業滿足於代工廠的眼前之利、或通過簡單的複製粘貼取得假象性成功,而忽視文化內容對於產業鏈增值的重要性。

就如同文化與旅遊有著令人眼羨、天生註定的“姻緣”,文化是旅遊的內容,旅遊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兩者的融合促進彼此產業鏈的增值,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經濟價值。

任何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除卻成本價值,還包含情感價值。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決定了情感價值的增值幅度,情感價值的差異直接影響產業鏈之間的價格,只有將文化內容豐滿化、立體化、讓消費者認同,產業鏈大幅增值必將順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