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过去:徐州小品之一,炭店

统一街的南端,有一家炭店,北端也有一家炭店,南端的这个店我很熟 ,靠我家的院子也就三五十米, 我家就在这个店买炭。北端的这个店,因为是我上学的必经之地,因此也不陌生。两家店都在街道的西面,门面都不大,也就二三十平米左右。

我说的炭店,现在人会不懂。其实就是城里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农村人做饭,可以烧麦秆,城里人没有, 就要凭计划本子去购买煤炭。烧的问题也不是小事,光有大米白面,你不能生生地吞下肚吧,必须烧熟了再吃。这些炭店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炭店卖的是碎煤,以无烟煤为主,也有少量的有烟煤。我到现在还能记得,炭店门口的小牌子上写着:阳泉、焦作之类的名称,字的一旁还标着这种煤的价格。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还弄不清楚焦作与阳泉是啥意思,后来才明白,这都是地名。别看徐州也是个著名的煤城,但是地底下却没有无烟煤,只好从河南山西这些地方调拨了。

经常看到有些劳动者吃力的拉着带箱板的平车,往炭店里送煤,劳动者显得很吃力,手臂用力不说了,肩上还背着一根绳子,这就要把全身的力气都用上。他们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拖着一两千斤重煤炭,拉车时身体子向前倾斜得很厉害,头上冒着大大的汗珠,脸上被煤灰抹得黢黑黢黑的。

居民们买煤,倒是另一番景像。他们有用麻袋装的,有用篮子盛的,也有的过磅后先把煤放一处,然后再用破脸盆消消停停地端回自家。总之,各有各的门道 ,各想各的办法。

碎煤不渣好直接用,一般是要经过自己加工,做成小煤块。这就要把煤末倒进盆里;加上再弄点红泥掺搅拌,使之产生劲道;加水搅拌,再用小铲子舀出,放在地上,做成一块块鸡蛋大小的炭块,再在太阳☀️地里慢慢晒,直至晒干成型,然后收起来,慢慢用。徐州人管这种炭饼叫“炭基子”。我们家住的大院子里,一年到头,不是你家做炭基子,就是他家做炭基子,院子里朝阳的那些角角落落,忙得闲不住。

我说的这些,大约是徐州城里五六十年代的事。大约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某年吧,蜂窝煤炉子就赫然诞生了,徐州人家大就不再用烧炭基子的“锅腔子”烧火做饭了 。炭店卖碎煤渣这件事就慢慢开始演变,劳动者拉进炭店的东西就逐步由碎煤渣变成成品燃料蜂窝煤球了。这无疑是城市燃料形态发生了一次空前变革。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大多数厂矿企业的生产陷入了内战与混乱,蜂窝煤球的生产与供应经常出现断档。由此,徐州城里的大多数家庭就开始了自己动手做蜂窝煤球了,回想起来,这种一家一户、各自为政、自力更生做蜂窝煤球景象确实是轰轰烈烈、蔚为壮观。你确实可以这样认为:它还是那个特殊年代,徐州城里曾经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