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一部部武侠名山的故事,金庸为啥爱写山?

山,是武侠符号!山带给人的美感,不仅仅在于惊险刺激与视觉冲击,还常常在于其本身蕴含的文化视野、哲学思考和人生意味。

在金庸笔下,它是自然的,也是审美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那些大山矗立在其武侠小说中,已发展成为独具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的精神象征。

山是载体,承载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祖师张三丰何其旷达超脱、适性得意。金庸在设计武当武术时,主要以太极为核心,挖掘修身炼性之要义,糅以道教思想和相关教义,其剑法、拳法融合着道家自然科学、人体科学和生命科学。他笔下的武当山、武当武术、武当道士浸润着“道”之神韵,灌注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不战屈人之兵,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理念和深厚的哲学内涵。

美文:一部部武侠名山的故事,金庸为啥爱写山?

作为“道家灵地”的华山被奉为道教的“第四洞天”,也是金庸笔下的重镇。金庸浓墨重彩建构的“华山剑法”,多取灵感于自然。他在《笑傲江湖》中借助华山派前辈风清扬的口提出“无招胜有招”的理论。风清扬对令狐冲传“独孤九剑”时说:“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

金庸笔下的武侠名山多是道教、佛教名山,如武当山、华山、终南山、峨眉山等,体现了佛家、道家思想在作家头脑中的深层意识。

在金庸笔下,习武与修为应是一体的,正派武功道法自然,在天人合一中实现了大境界;邪派违背自然法则追求速成,常常走火入魔,如东方不败、丁春秋、梅超风、任我行等,最终害人害己。

山是归途,关联着人性自由,象征着生命逍遥。金庸15部武侠作品中,9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选择退出江湖。他们选择的归隐之地多在僻远的山间,与世隔绝的山林成为他们理想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归属地。

《神雕侠侣》中的独孤求败在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隐居深山;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与世俗理法,携小龙女重返终南山。

美文:一部部武侠名山的故事,金庸为啥爱写山?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本不愿卷入江湖仇杀,也无意于武林地位,践行了铁肩道义后功成身退,谢绝了少林、武当的建议,携任盈盈隐修深山。这些英雄们历劫过,辉煌过,最终还是选择隐身于白云缭绕的深山,享受生命的逍遥自在。

“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敧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飘荡四方、行踪无踪、超然洒脱、无拘无束,彰显着中国人追求人格完善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金庸以名山,建构起一种高度理想化的人生境界,寄托着国人积淀已久的古老的“桃源梦”。山既是生存的环境,又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山是清静,体现着淡泊自适,隐喻着文化人格。金庸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完成复仇大业、热血梦想之后情系深山,于人生巅峰之后淡出江湖,体现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

正如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引用的一首元曲:“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英雄卸下光环,但“我不在江湖,江湖仍有我的传说”。这是多么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况味!

金庸以超拔神奇的想像力,对大山作了创造性的开发、运用和表现。山的险峻、山的青秀、山的峥嵘、山的幽深,在他的笔下跃动,体现着个性人格,寄托着审美追求。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名山书写,即源于考察和检阅资料,也源于艺术想象。他在这想象中所呈现出的审美化叙事倾向,让作品在故事性、娱乐性之外,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美学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