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政治学:解密古代后宫女人如何玩转政治

皇后,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多么诱人的字眼。皇后是千里挑一、万里选一的美人,皇后是女中之王,皇后象征着美丽、漂亮、温柔、端庄、贤惠、明智、威严……因此,一提到皇后,就会使许多人倾慕,许多人拜倒。还有那些皇宫里的妃子们,常被描绘为美丽妖娆、光彩照人、锦衣玉食、轻歌曼舞的样子,在一般人心目中,她们就如明月星光一样令人心迷神往。这就是后妃的全部生活吗?当然不是!

在漫长的封建帝制社会中,后妃作为身处宫禁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帝王的母后、君主的配偶、皇子的生母,作为利益集团的代表,她们的言行举动,或有意识地,或不自觉地通过对君臣的影响而作用于政治生活;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后妃会直接参加到掌控朝政的权力运作中,处于政治生活核心层面……

后妃政治学:解密古代后宫女人如何玩转政治

按照《周礼》的比附,“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成”,皇帝治理前朝政务,皇后掌管后宫事务以辅佐皇帝。皇帝与皇后的结合是政治的结合。他们治家便是治天下,内治与外治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皇帝贤内助的后妃,历史上确不乏其例。比如周宣王之姜后,贤而有德,非礼不言,非礼不动。周宣王曾早卧而晏起。姜后甚为不安,她脱去簪饵,自责说:“妾不才,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起,以见君王乐色忘德。敢请罪,惟君王之命。”周宣王说:“寡人之过,夫人何辜?”周宣王竟因此而勤于政事,成为中兴之主。又如东汉显宗明德马皇后,恭行俭约,尝劝皇奄少做游娱,勿滥施刑。皇帝还常就那些“诸将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请皇后处理,皇后都能“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皇后“每于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于皇帝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暑。又如,明成祖徐皇后,曾召见所有公卿命妇,让她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而且要规劝其以生民为念,等等。

然而,更多的后妃是通过直接参政而发挥她们的影响力的。皇帝年幼不谙政务,常是她们临朝执政的机会,不少人因而大有政绩。比如,汉高祖吕后,辅佐刘邦定天下。刘邦死后,惠帝尊之为皇太后。惠帝死后,惠帝与宫人所生子被立为帝,由吕后临朝执政,长达八年之久。

东汉和帝邓皇后邓绥,向以贤德著称。元兴元年(105年)和帝死,初生百日的刘隆被立为帝,由邓太后临朝,刘隆死,太后又立安帝,仍然临朝,直至永宁二年(121年)病死,政达十五年之久。临死前她说:“朕……勤勤苦心,不敢以万乘为乐。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违人负宿心,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东汉临朝的太后竟达六位之多。又如北宋仁宗曹皇后“拥佑两朝”,英宗患病,曹皇后“权向处分军国事,御内东门小殿听政”,神宗初年,仍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后来,哲宗时由英宗高皇后听政,废除苛政、约束外戚,至被称为“女中尧舜”。

临朝称制最著名的莫过于唐高宗武后武则天,清文宗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武则天甚至一再废掉皇帝而自立为帝,从后台走到前台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谈到后妃预政,不能不涉及到外戚。后妃能够预政,是因为她们靠近皇帝,利用了皇帝的权威,外戚的权力地位却要依靠后妃。反之,后妃又常常借外戚加强自己的地位。后妃职在辅佐皇帝,但当后妃援引外戚之助,造成外戚干政,甚至威胁皇统的时候,便与立后妃之初衷完全相反了。

西汉惠帝死后,太后吕堆为之发丧,但哭而无泪。丞相陈平不解其故,却被留侯张良之子十五岁的张辟强看破了内里。他说,原因在于“帝无壮子”,太后怕文武群臣不好制服。于是,他们请求立吕氏兄弟吕台、吕产为将,带兵驻扎南北,命诸吕都在朝中做官,以免除吕后对文武大臣的疑忌。于是,吕氏一家有吕王、梁王、赵王、燕王,又有六人为列侯,声势显赫,天下无敌。

但是,吕后一死,形势急转直下,因为汉高祖临死时曾说过:“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尽管吕后做了一些安排,还是无济于事。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共起珠杀诸吕,男女少长无一幸免。周勃、陈平等与诸吕的斗争,不仅是出于是否忠于汉室。还在于既得利益集团与新兴利益集团的利害之争。吕氏集团权势的膨胀,威胁到原有权力、利益结构的平衡,甚至有碍于刘氏皇统。外戚干政的终极是废皇统自居。西汉王氏便是利用太后、皇后发展自家势力,终于取代刘氏称皇帝,东汉曹操想要达到改变皇统的目的,也使用了立自己女儿为皇后这一手段。

所以为了防范后妃外戚乱政,历代君臣采取了许多措施。除限制后妃权力外,他们也不希望有一个超过皇族的家族势力。比如,南朝宋文惠太子,在为南郡王时,不愿与将军何敢之女结婚,原因是其家无男,恐将来何敢之女不宜生男,影响嗣继。大臣王伦却劝说他成就这门亲事。他说:“南郡王妃,便为将来外戚”,而外戚“唯须高胃,不须强门”,“何氏荫华弱族,实允外戚之义。”后妃之家只要有地位即可,不必有势力,如此既不辱皇帝门庭,又不会对皇统构成威胁,其防范之用心可见。

另一方面,能够主动不干政治,抑制外戚的后妃,则被称颂具有美德。如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朱元璋欲访其族人加之以官,被她拒绝。她说:“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就是清末嗜权成癖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也不敢公然声称干政合法。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一度归政光绪皇帝。御史屠仁守疏请太后归政后,仍披览奏章,裁决施行。慈禧却说:“垂帘听政本万不得已之举。深宫远鉴前代流弊,特伤及时归政了”她还说,当时仍保留的醇亲王单衔具奏太后的做法“并非著为典常,使训政之事永无底止。”否则,“是出令未几,旋即反汗,使天下后世视予为何如人耶?”屠仁守竟因此而夺官。当然,慈禧是个玩弄权术的老手,不过由此可以看出限制后妃干政的制度是严峻的。

自从宗法制度形成后,中国便是冷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皇后可能会参与政务,可能临朝,甚至自立为帝,但以男子为中心的皇统则是无法动摇的,女主不可能长久地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宰。她们在继承人问题上全都陷人了困境。她们所以能够暂短地掌权或由于皇帝有病,或由于皇帝年幼无力主政。她们不得不在皇帝可以处理政务时把权力归还皇帝。即使皇帝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一些太后,为了较长时间内把持权力,不得不一再立年幼的皇帝,以使自己的摄政接近于合理,所谓“贪孩童以久其政”。比如,东汉殇帝即位时,出生仅百余日,殇帝死后,邓太后与兄迎立安帝,年仅十三。沖帝死,梁太后与兄迎立质帝,年仅八岁;质帝死,太后与兄又迎立桓帝年十五。桓帝死,窦太后与父迎立灵帝年十二。直到清末,慈禧垂帘,也是采取一再立小皇帝的办法。

武则天是曾经称帝的唯一位女性。但她自称帝开始便受到了激烈的反对。其初,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躬自临朝,追赠五世以下,柳州司马李敬业、括苍令唐之奇,起兵声讨。’后来,武则天改帝氏为武,以皇帝为皇嗣,自称大周圣神皇帝,算是改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皇统。但她未能使皇统按武氏系统延续。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久病,建策发动政政变,迎中宗复位,武周即告结束。其后,中宗皇后韦氏欲袭武则天故事,不旋踵而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