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中國的老宅有著它獨特的故事,青瓦白牆上不知是哪個朝代鐫刻下的風霜;門楣窗欞裡不知是誰家孩子淘氣的痕跡;庭院天井中不知是多少年前傳承的生命和風骨。一棟老宅的修復,修的不僅僅是建築,更是精神的印記。

灕江西岸,距桂林市區65公里的陽朔縣,遠離城市喧囂。山間竹木繁茂,隔著江岸,遠遠的就能看見村中遍佈的青綠田園和裊裊炊煙。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寫詩讚其:“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在這樣恍如桃花源的村莊裡,“隱居”著一家名叫瑞華庭院的古樸民居。說它特殊,看起來卻和其它民居一樣,古樸、天然,安靜的定格在陽朔舊縣的畫面裡;說它普通,實際上卻是由瑞士設計師翻修的中國老宅。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這位傳說中的瑞士設計師名叫Franca,沒有我們想象中的“洋派”、“時尚”,她反而對中國式的生活情趣痴迷至深。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一個外國設計師手中翻新的建築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高挑的大門、厚實的牆體、精美的雕花窗格、成體系的排水通道、木質的跑馬樓……透過翻新後的民宿,彷彿可以遙望200多年前的兩廣總督家宅、解放前抗日名將黎行恕將軍舊宅以及眾多名貴字畫、瓷器、傢俱,所有的樣子都是老房子的味道。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地域差異造成的建築區別在中國和歐洲內部都存在,比如房子的層次,中國偏向於將庭院藏在裡面,歐洲喜歡嶄露在外面……比地域差異更為重要的是時代差異。那些散落在民間的、破敗殘桓的老建築少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和金錢進行保養;而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中國老宅的過去與現代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重建出來的老宅沒有什麼新的設計,修舊如舊卻能感受到靜謐、古樸之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房子的每個角落,一磚一瓦、一柱一梁,都有前人的建築心得。譬如庭院中的過渡空間,從室外空間進入屋中,越往裡走,房間會越小,這種空間的銜接和緩慢變化的層次感,是今人難以模仿的智慧。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不過,修復和改造一棟老房子,不能僅僅作為藝術品,修舊如舊的同時也要講究實用。為了符合現代的舒適度,Franca在修復窗戶過程中用玻璃替代了紙糊,且所有窗體材料選用原木。而花窗的樣式則堅持修繕這座房子遺留下來的風格,破損嚴重的就從遺存的花窗中擷取回字形圖案,按照相同的比例重新制作新式樣,使其符合採光和通風的要求。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Franca認為,有年代感的舊物才是真實的。真正的設計師應當認真思考每一處細節、理解一磚一瓦與它們對話、善待每一座建築,只希望讓已經存在的和曾經的,還原它原有的美麗。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建築是最好的歷史語言,老宅院能為我們講述這裡的歷史,包括曾經居住在此的人們和他們的生活。我們不必翻書,僅從建築上就能讀到這些歷史,它們被印在了這些石頭和木頭上。

瑞士設計師的中國老宅修復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