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啓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七月十五中元節 心存孝道思雙親

結夏圓滿僧自恣 百味甘果奉蘭盆

供養眾僧修福慧 仰仗大德濟含識

各大叢林遵佛制 同沐佛恩啟道場

祈願生者增福壽 追薦亡靈生極樂

法界眾生得離苦 我等有情共成佛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孝雙親》

養兒怎知母艱辛 伸手不能差分文

娘盼子女長成人 買樓娶媳抱孫孫

洗衣做飯接學生 母親成為一傭人

一生積蓄都花盡 心甘情願為兒孫

單等自己年老後 想花一分難死人

年過六十日見老 時時刻刻都用人

一娘能養十兒女 十兒難養娘一人

奉勸天下不孝子 懷抱嬌兒想自身

不是父母呵護你 你又怎能長成人

即使你盡十分孝 回報老人有幾分

看幼子、孝雙親 一輩一輩往下跟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祈正法久住,社會和諧,國家昌盛,人民安寧,弘揚孝道文化。五臺山小朝臺黛螺頂寺於農歷七月初九至七月十五日啟建2018年盂蘭盆法會。

農曆七月初九日(8月19日)上午8時許,五臺山小朝臺黛螺頂寺盂蘭盆法會正式開始。

古老的梵音,吸引了遊客信眾,他們紛紛駐足傾聽。經雲:“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而得解”。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是為了紀念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救母離苦的故事,體現的是孝親報恩。《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佛說盂蘭盆經》曰:“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盂蘭盆法會旨在通過這種儀式,慎終追遠,弘揚孝道文化,繼承這一傳統美德,這是佛子的責任,所謂荷擔如來家業。

籍此勝緣,祈願善信見聞受益,讓全社會更加關注孝道,成就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圖片集錦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盂蘭盆供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中道一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大眾一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虔誠禮佛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梵音宣演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海眾安和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法界蒙燻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紫氣氤氳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善信檀那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超度歷代考妣宗親能速超聖地、蓮品增上的佛教儀式。

盂蘭法會的由來

從佛教來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簡稱為“盂蘭盆會”。

為什麼稱“盂蘭盆會”呢?這“盂蘭”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腹大如鼓,喉細如針,飢餓難堪,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而盛設種種供養,奉施三寶之法會。

這法會的由來是:佛在世時,其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尊者,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見稱。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經往生的母親,不知現在何處?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入定中觀察,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盡飢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萬分,不忍母親飢渴的痛苦,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飢。

其母見了白飯急不及待,非常高興地伸出雙手,接過盛滿白飯的缽,捧到面前,當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焰,整缽的白飯,都變成燒焦的炭一樣,不能食用!目犍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非常悲痛,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無法救得母親,使她脫離苦境!於是想起懇求佛陀代為設法,濟拔其苦縛。

因此他就立即來到佛前,訴說自己母親在餓鬼道中所受的苦況,並說出己運用神通之力盛飯給母,而母親不得受食之情形,還至誠懇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

目犍連尊者救母

當時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 你不要以為仗你的神通之力,就能救拔你的母親!要知道娑婆世界眾生,一生都是積惡造業,罪根深重。如你欲想救拔母親,只仗憑你個人神通之力,非依仗大福德因緣之力量,碓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

佛教導目犍連:“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飢渴之苦!”

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隨佛陀所示的方法,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緣,而講了一部《盂蘭盆經》。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能設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薦七世父母之罪業。佛陀為什麼這樣重視七月十五日,並說出這天供佛及僧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救拔超脫七世父母之苦報?

這個節日起源於《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弟子目犍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便有了‘盂蘭盆節’的流傳。

在歷史中的盂蘭盆法會,佛陀時代,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

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

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親設盂蘭盆供,代宗還將過去施盆於寺的儀式改設於宮內道場,並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將帝名於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內道場中。

此外,《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間對於盂蘭盆供是相當的重視。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實乃由於其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導,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為民間節日。

不過在佛教的戒律中,禁止佛教徒殺生,所以佛門舉行的盂蘭盆會多采用素食,供佛齋僧,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普度眾生,廣施甘露。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法會期間可隨喜供僧、供花、供燈、供水、供齋、焰口、放生、佈施。

五臺山黛螺頂於戊戌年農曆七月初九啟建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