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部分企業瞄準風口搶先布局智慧農業

智能滴灌、遠程監控、在線指導……傳統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逐漸被先進的智慧農業改變。8月31日,軟博會專場活動之一——第九屆中國(南京)智慧農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第3屆南京智慧農業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大背景下,智慧農業正迎來發展黃金期。

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部分企業瞄準風口搶先佈局智慧農業

趨勢:政策利好頻出,智慧農業站上風口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副教授陳光明在智慧農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介紹,智慧農業是指按照工業發展理念,以信息和知識為生產要素,通過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跨界融合,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和個性化服務的全新生產方式。通俗地說,就像是給傳統農業裝上一個“聰明大腦”。

“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從2004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15年聚焦三農工作。其中,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實施智慧農業工程;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陳光明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智慧農業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正迎來絕佳的發展黃金期。

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部分企業瞄準風口搶先佈局智慧農業

調查:掘金智慧農業,部分寧企搶先佈局

在智慧農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的隔壁,智慧農業博覽會也在同時舉行。記者探訪發現,瞄準智慧農業的風口,很多來自國內各地的企業都在爭相佈局。其中,有不少南京企業在智慧農業領域已經走在了前列。

南京三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玉鳳介紹,今年,該公司在六合區龍袍鎮趙壩村實施了南京市智慧農業重點項目,基地面積為1228畝,以水稻為應用對象,形成了以“研發與示範、創新與實用相結合”的運作理念。在這個項目裡,配備有一整套的智能控制系統,不僅可以實時監控,還可以實時採集土壤墒情、氣象環境、精準灌溉施肥、無人機噴灑農藥等,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

南京綠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11月,是一家專業從事農村、社區、校園科普信息化建設及農業大數據挖掘分析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大客戶經理孫昊介紹,他們已擁有國內和美國授權發明專利10多項、軟件著作權30多項、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6項、南京市新型產業重點推廣產品6項,產品在江蘇、湖北、甘肅、新疆、西藏、吉林、廣東、河北等省份200多個市縣落地應用。

江蘇深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為江蘇、山東、河北等地的1萬多個畜禽養殖戶,提供了智慧養殖物聯網平臺服務。比方說,連一隻小鴨子的體溫、心率、休息、散步、快走等數據,平臺都能通過家禽可穿戴的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並預警。

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部分企業瞄準風口搶先佈局智慧農業

專家:發展智慧農業須堅持“三要三不要”

參會企業上海田韻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監陳玉梅表示,智慧農業可解傳統農業生產存在勞動力短缺、施肥過量、農藥過量等一系列問題,前景非常廣闊。

不過,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許世衛在論壇上提醒,目前我國智慧農業總體依然停留在應用階段,原始性創新仍然不足。這也是最大的努力方向。

陳光明指出,信息化是實現智慧農業的必經之路,發展推進智慧農業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則。“三要”是指,標準規範要先行,支撐基礎要強化,內涵理解要全面;“三不要”是指,不要在落後的原始手工工藝基礎上搞農業自動化,不要在落後的管理基礎上搞農業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備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的基礎上搞農業智能化。對企業來說,智慧農業是機遇,但千萬不能一窩蜂“大幹快上”,需要補課、普及、充實、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