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秋膘」講究多

自古民間就有“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的說法,依照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貼秋膘”原理,秋冬需要進補。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體消耗比較大,秋季適當進補(包括食補和藥補),能恢復和調節各臟器機能,達到養生目的。但專家提醒,若亂補、猛補、急補,則可能事與願違。

“貼秋膘”講究多

調脾在先 在夏季,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減弱,秋後如果猛然大量進食補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虛不受補”,甚至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秋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為接受秋補做好準備。調理脾胃須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不妨多吃點綠豆、扁豆、薏米等,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因人而宜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吃了都能達到滋補效果。按照中醫理論,人體體質可細分為9種體質,亦可歸納為五種體質,即平和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其中平和體質是正常的體質,對藥膳沒什麼特別的要求,飲食有節,避免過飢過飽,飲食合理搭配就可以。氣虛體質者宜食用健脾益氣藥膳,如蜂蜜、白朮、茯苓、白扁豆、黨參、西洋參、紅參等;避免食用耗氣、破氣之蘿蔔、空心菜等食物。血虛體質者宜食用益氣生血的藥膳,如北芪、當歸、大棗、何首烏、生地、靈芝、阿膠等藥材,以及烏雞、龍眼肉、豬心、紅糖、烏龜、芝麻等補血食品;避免食用狗肉、羊肉等溫燥食物。陰虛體質者宜食滋陰作用的藥膳,如山藥、熟地、黃精、蓮子、百合等,可以食鴨肉、瘦豬肉等滋潤食品;避免食用辣椒、韭菜、羊肉等溫燥食物。陽虛體質者宜食補腎溫陽的藥膳,如高麗參、冬蟲夏草、肉蓯蓉、乾薑等,以及狗肉、牛肉、羊肉、韭菜等溫陽食品;避免喝綠茶和食用西瓜、梨等寒涼食物。

平補為宜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季不同,藥膳進補,也應四季有別。春天萬物復甦,五臟屬肝,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初夏天氣已熱,五臟屬心,宜於清補,長夏天氣炎熱,五臟屬脾,宜於淡補;秋季天氣涼爽,五臟屬肺,宜於平補;冬季氣溫寒冷,五臟屬腎,宜於溫補。如果違背這一自然規則,也會影響到補益效果。平補以滋味清淡為宜,不宜膏粱厚味、大熱大寒。

掌握劑量 人們現在都知道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但許多人卻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就不重視服用劑量,買回一把茴香就炒著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幾根人參就煨湯,這樣做是不正確,也是很危險的。中藥也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曾見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後導致腦溢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合理配伍 藥膳如果不分藥性,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使病情加重。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的藥性,配製藥膳必須根據藥物的屬性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如豬肉與鴿肉、鯽魚、黃豆同食,能令人氣血阻滯;與蕎麥同食,令人落毛髮,患風病。這方面講究甚多,如不甚了了,應請教醫生。

預防秋燥 秋天天氣乾燥,人們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乾燥感,所以適合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以及涼性的食物。涼性食物能夠清熱,甘味食物具有緩急、和中、補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要少吃一些辛辣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另外,油炸食品也是秋日禁忌。

適可而止 隨著天氣轉涼,人的食慾大增,每頓飯的食量會不知不覺加大,雖然適當“貼秋膘”有益於體力的恢復,但若補得太多,易導致“肥胖”。因此要適可而止,不可濫補。不妨吃些低熱量的食物,如蘿蔔、竹筍、海帶、蘑菇等。

注意運動 “秋補”時為了避免肥胖,還要多進行運動鍛鍊,建議多去戶外跑步、跳操、打乒乓球等,外出旅遊也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