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 记录乡村发展变迁

织布机、纺线车、木犁、木耧、电唱机、马灯……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物品,折射出时代变迁,留存住乡村记忆,诉说着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发展轨迹和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中秋假日期间,方城县二郎庙镇田楼村退休教师田文运,历时两年多创办的“家庭民俗馆”正式对外免费开馆。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 记录乡村发展变迁

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 记录乡村发展变迁

田文运创办的“家庭民俗馆”建筑面积250多平米,藏品主要以民俗生活、农耕农具等实物为主,将近300件。同时还收藏有南水北调和郑万高铁工程方城段土、石、沙等样本。让前来参观的村民叹为观止:“小时候这些东西家家户户都有,现在都没有了。看见这些老物件,都想起小时候那个艰苦劲儿,到啥时候也不会忘了。田老师可有心哪,收集这些东西。以前割麦用的这个绰子,还有耩地用的这个木楼,这些东西和现在比太落后了。现在都农业现代化了,这时代变化多大!”

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 记录乡村发展变迁

今年69岁的田文运,1967年参加工作。2011年退休后,他以家乡田楼村的乡村社会变迁为题材,先后编写了《画说历史》《图说民俗》《我的记忆》等图书。2016年,田文运萌生了创办“家庭民俗馆”的念头。他利用自家的老瓦房、新楼房作为陈列室,对散落在村庄沟旁的石磨、石磙,犁地、播种、收割、打碾等传统的耕种劳动工具和农户用过的老旧桌椅、自行车、收音机等生产生活用品进行收集整理,分门别类陈列展览。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记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谈起创办“家庭民俗馆”的初衷,田文运说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正在消失,感到很可惜。所以我要进行抢救性的收集收藏,传给后代。

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 记录乡村发展变迁

田文运表示,自己会坚持初心,把这些老物件保护好、保管好,守住乡村文明的根和魂。下一步,继续收集民俗方面物件来充实民俗馆。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把民俗馆办好。

(方城电台 王小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