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西窪葫蘆成當地農民調產新途徑增收新亮點

金風送爽,眼下正值葫蘆的成熟期,屯留縣路村鄉西窪村葫蘆種植基地,一個個體態端莊、圓潤飽滿的葫蘆掛滿枝頭,翹首以待,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成片的葫蘆基地不僅是一道壯觀靚麗的風景,同時也成為當地農民的調產新途徑、增收新亮點。

屯留:西窪葫蘆成當地農民調產新途徑增收新亮點


大規模種植葫蘆在屯留縣是一個新生事物,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近年來,路村鄉西窪村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鼓勵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產業種植。屯留縣天地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龐建雲帶領自己合作社的農民到山東參觀取經,引進葫蘆品種,在村裡開始發展特色農業種植。

葫蘆全身是寶,皮、仁、莖、葉、根都是中藥材,特別是籽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種植葫蘆,投工少見效快。葫蘆成熟後,除銷售葫蘆外,還將進行深加工,雕刻上花鳥蟲魚等花型,成為熱銷的工藝品。

“今年我們種植葫蘆一共有100餘畝,解決周邊勞動力40餘人,經濟效益在(每畝)5000元以上,比種植玉米效益要好很多。”龐建雲如是說。

屯留:西窪葫蘆成當地農民調產新途徑增收新亮點


龐建雲是一名退伍軍人,年富力強,踏實肯幹。經多方考察,與有“中華葫蘆第一村”美名的“山東聊城市堂邑鎮路西村”建立聯繫,流轉土地100餘畝,投資100餘萬元,引進了以葫蘆種植、銷售、加工、雕刻等產銷一體化經營的模式,並長期聘請有豐富經驗的山東師傅作技術指導。

剛開始種植葫蘆有十餘種,有手捻葫蘆、花生葫蘆、小亞腰葫蘆、大亞腰葫蘆等,經過兩年試種,科學分析,選定適合本地氣候的大亞腰葫蘆作為主打品牌。今年葫蘆管理的好,長勢也好,預計畝產600—700個。

葫蘆一般是先育苗,然後再移栽到地裡。每年的3月底開始播種育苗,四月初移栽種植。最繁忙的時候要數每年的6、7月,需要大量人工來除草、澆水、順蔓、掐尖、打杈、授粉。採收時節也需要大量人力。繁忙時,需僱工四五十人,每人每天收益為70元。

屯留:西窪葫蘆成當地農民調產新途徑增收新亮點


西窪村的許淑芳就住在葫蘆基地的旁邊,守家在地,算是這裡的老員工了,最多的時候年收入可達1萬餘元。附近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又能在這裡打工,有了雙份收入,增收有了保障。

今年合作社在大力發展葫蘆產業的基礎上,又流轉土地100餘畝,種植大蒜、白菜、青椒、蘿蔔等等,逐步形成以合作社為中心,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龐建雲告訴筆者,下一步,合作社將依託福祿文化,在種植技術、產品引進上下功夫,進一步挖掘福祿文化,打造以種植、深加工、農業觀光為主題的農耕文化旅遊產業,彰顯特色農業品牌。(來源:屯留縣新聞中心 楊建偉 杜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