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一、

819年正月,52岁的韩愈要气炸了。

号称“中兴之主”的唐宪宗,居然派人前往凤翔迎接佛骨入长安,准备供奉在大明宫中,每天早请示、晚汇报。

拜托,您可是皇帝诶!!!您应该遵循高祖、太宗的教诲,坚持儒家道路不动摇,怎么能信奉西方来的邪路呢?

他拿起手中的纸和笔就给皇帝写信,标题就叫《论佛骨表》:

夫佛本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

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告诉唐宪宗:

没有佛的时候,三皇五帝都很长寿。信佛的汉明帝、梁武帝,都没什么好下场,看来,佛也没什么用。

再说您带头烧香拜佛,老百姓只会变本加厉的往寺庙里跑,到时候谁种地、谁当兵、谁服役?

你说,你说,你给我说清楚!!!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韩愈说的没错,可他没想到说真话的结果。

唐宪宗勃然大怒,把他关进大牢,准备秋后问斩。幸亏韩愈平时人缘好,大家都站出来给他求情,这才保住一条命,被贬潮州刺史。

那天,关中大雪纷飞。

一个人、一匹马,孤零零的走在秦岭崎岖的山路上,感觉很是悲壮。

韩愈搓搓冻僵的手脚,突然听到侄孙韩湘的声音:“叔爷爷,等一等,我来送你一程。”

顿时,他感到鼻子一酸,豆大的泪水“扑簌扑簌”往下掉,心中的感动顿时化作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原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只是想为大唐尽一份责任,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如果说真话的代价是不得好死,我也从不后悔,人生漫漫,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二、

韩愈能成为朝廷干部,其实挺不容易的。

768年,他出生在世代官宦的“昌黎韩氏。”但是大家族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让他颠沛流离。

3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哥哥去世;

家族的其他亲戚,谁都不愿意收养这个孤儿,韩愈只能跟随嫂嫂前往江南讨生活。少年孤儿寄人篱下,让韩愈出人头地的愿望非常强烈。

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境遇,无非是过了沟还有坎。

从小刻苦读书的韩愈,哪怕“三好学生”的奖状贴满了卧室,依然被科举折腾的吐血。

一次又一次的进京赶考,一次又一次的名落孙山。直到792年,第4次高考的韩愈才勉强被选为进士。

在唐朝,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能立刻做官,需要经过吏部的复试和面试。不幸的是,韩愈又落榜了,三次。

既然科举做官的路子走不通,那我就像王勃老师学习吧,给宰相写信,万一被看中就飞黄腾达了。

可现实告诉他,别做梦了,赶紧醒来搬砖吧。他三次给宰相写信,都被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字都没给他回复。

同样都是读书人,咋差距这么大呢?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三、

801年,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复试,终于考中了。

大家族的苦孩子,终于在34岁的时候成为朝廷干部,这时候的韩愈应该怎么做?

找靠山、拉关系,如果混的好的话,估计能混个省部级退休,也算是成功人士了。

要不然就趁着有点小权赶紧捞钱,也算是对多年苦读的回报。

可韩愈并没有对朝廷有半点感激,而是一言不合就开喷。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比如,他喷官员欺压百姓。

803年,关中爆发百年不遇的旱灾。

老百姓看着田里的干枯的庄稼,欲哭无泪,而官府派出的办事员却挨家挨户的敲门,要他们先把今年的税交了。

因为长安市长李实给朝廷做了《关中喜迎百年一遇大丰收》的报告,老百姓饿死是小事,可要是税收不到,影响了李大人的仕途就不好玩了。

都到这份上,不仅市长没有走家入户去慰问受灾群众,救灾的米面油也没有发,还要派人来收税,这是什么道理?

韩愈写了封《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就开喷:

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

折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纳输,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也。

其实就是一句话:百姓很惨、官员很坏,而这些皇帝都不知道。现在我告诉你了,请你把看着办吧。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比如,他喷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位才子叫董邵南。

可在重门第的唐朝,他是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所以董邵南准备去河北藩镇碰碰运气,去你大爷的唐朝,老子不跟你玩了,爱咋咋地。

韩愈一听就急了,赶紧去劝董邵南不要“从贼”,那里毕竟是分裂势力的地盘嘛,千万不能走到犯罪的邪路上去呀。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你看看、你看看,都是组织部的人不会做工作,多少有才华的人都被逼到敌人的食堂里去了?

河北又有多少“仗义的屠狗辈”,要是都反对朝廷的话,这可怎么得了?你们还不改变工作作风,把天下人才都招揽到朝廷里来?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比如,他喷社会上不尊师重道的风气。

801年,韩愈调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大学讲师。按照他写在小本本上的工作计划:带一界优秀本科生、培养硕博若干人、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XX篇......

可当他来到国子监的时候,就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朝廷腐败,拉关系走后门是正大光明的“潜规则”,所以很多没背景的学生,就自动放弃读书科举做官这条路。

反正考不上、考上也做不了官、做官也升迁无望,那还操这心干嘛?

更何况在那个时代,教书匠的地位比臭老九还低,有官有钱的士大夫更不愿意带学生。

如果你叫人家一声“老师”,看人家不抄起板凳来揍你:“你丫骂谁呢?”

这样就导致知识只能在大家族之间流传,穷孩子基本是文盲的命。

韩愈就看不惯这种风气,什么都不说了,开喷:《世道变坏,是从不尊重老师开始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韩愈就看不惯这种风气,什么都不说了,开喷:

你们不尊重老师,我偏偏要为老师代言。

你们不招收学生,我偏偏要把知识传播出去。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一门技艺都能传承,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实现。

这就是老师最大的尊严,这也是学生最大的价值。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四、

韩愈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官位都不高。

他前半生不是在喷人的战场,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以至于把大部分人都得罪光了: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了官场;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得罪了藩镇和朝廷;

《师道》,更是得罪了教育界和文化圈。

方方面面的人都得罪了一遍,如果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恐怕韩愈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可我们发现,唐朝的韩愈仍然过得十分滋润。

关中大旱,他得罪李实之后被贬到广东,做了连州阳山县令,第二年就获得赦免,回到湖北继续做官。

唐宪宗迎佛骨,被韩愈大大的喷了一番,正处在气头上的唐宪宗恨不得砍他的脑袋,但在大臣的劝说下,也想明白了:

“他是爱护我的,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可我生气的是,他居然说信佛就会短寿,他怎么能侮辱我的信仰呢?实在是太轻率了。”

你看看,唐宪宗是明事理的,只不过是受不了别人咒他短寿。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唐宪宗吹胡子瞪眼就的模样,也是在可爱的很。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写了这么多得罪人的文章,晚年的韩愈甚至成为文坛大咖,地位超然。

他帮人写“墓志铭”之类的软文,一篇就收费十几万,每年的唐朝作家富豪榜前三甲,总是少不了他。

他写《王用碑》,就换了一匹宝马和一条玉带;

他写《平淮西碑》,韩弘就送了500匹绢;

他写《福先寺碑》,宰相裴度用9000匹绢来换,甚至说:“每个字三匹绢,给的还是太少了,老夫还是赚大发了,哈哈哈哈。”

至于韩愈的身价值多少,刘禹锡给出了准确答案:“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他骂皇帝、怼大臣、改革文化,一生不得志却被苏轼崇拜


五、

韩愈一辈子说真话、一辈子得罪人,却能安度晚年,还靠自己的文采过上富裕的生活,恐怕也只有在大唐才能实现了。

说起“盛唐气象”,我们总是想到李白。

李白一言不合就“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兴致所至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喝醉了就“笑入胡姬酒肆中”,

出去旅游又来个“烟花三月下扬州”,

即便郁郁不得志,还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辈子潇洒快活,一辈子活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这股朝气蓬勃的气势,正是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

可韩愈却又是另一个极端。

他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风流潇洒的气场,大部分时候都是孤苦伶仃的。可他用一篇篇文章,拨开“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积弊,用一支笔捍卫者大唐的底线。

而大唐的统治者,看着这些文章却在欣赏其文采,这又何尝不是盛唐气象的另一面。

如果说李白代表的着盛唐气象的风流,那韩愈就代表着盛唐气象的底线。底线有多厚,上限就多高。珠穆朗玛峰能够高耸如云,是因为青藏高原有4000米的海拔。

我们为何对“盛唐气象”念念不忘,除了李白的潇洒风流,恐怕就是韩愈的敢说真话而不被跨省追捕。

毕竟社会想要进步,总不能只听赞美,而容不得逆耳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