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和苏轼到底什么仇什么怨,永不录用其子孙,简直太欺负人了

谁都知道“走后门”是什么意思,但是这句俗语是怎样来的,起源于何时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句俗语出自北宋年间的一出滑稽戏。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被起用为相后,就开始严酷迫害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份120人的庞大名单,称其为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祐党人碑”。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并“永不录用”,而且一概不许提“元祐”的字眼。

蔡京和苏轼到底什么仇什么怨,永不录用其子孙,简直太欺负人了

洪迈《夷坚志》记载了一则《优伶箴戏》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牒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颁发的度牒,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一个世子是元祐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祐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您的料钱1000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间所铸的,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进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

蔡京和苏轼到底什么仇什么怨,永不录用其子孙,简直太欺负人了

宋徽宗和诸大臣看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噗哧”一笑,不知道蔡京笑了没有。如此辛辣的讽刺,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出现在这种滑稽戏里。从此之后,“走后门”就成为以权谋私的代名词,一直流传到现在。

蔡京和苏轼到底什么仇什么怨,永不录用其子孙,简直太欺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