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因素;一座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历史沉淀,是后人对前辈的一种尊重与解读.

青礁慈济宫

厦门有青礁、白礁两处,青礁慈济宫,也称东宫,位于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青礁村岐山东鸣岭,离厦门12公里。白礁慈济宫位于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离厦门14公里。这两座慈济宫均保留有宋代(公元960-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建筑风格的道教宫观建筑。慈济宫虽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但仍保持宋代始建风貌。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东宫奉祀北宋神医吴本。吴本,又称吴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同安白礁人。东宫原为五殿。据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师东征,收复台湾。出征前到东宫向保生大帝许愿,请大道公随船护航助战,收复台湾后重建东宫。可台湾收复后,青礁已是清朝治下,无法还愿。于是,郑成功命在台南学甲镇建造慈济宫。从此,吴真人就在台湾生根。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郑成功的“忠贞军”的闽南子弟约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学甲遥祭大陆的祖宫,称之为“上白礁”,成为惯例,延续至今。如今,台湾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200多座,善信甚众。

东宫建筑为双曲燕尾歇山式,12根龙柱气魄非凡,尤以二根花瓶柱甚是奇特。木雕也甚精湛,且无蜘蛛结网。据说是用了唐伯虎作画颜料配方的缘故。彩绘更是精美。前殿左廊天花板上的凤头、龟背、龙爪、狮足、虎腿、白泽尾,背驼红袱大印的“鸱龟”,在闽南宫庙中极为罕见。

每逢岁时年节,一座座的宫庙里总是人员辐凑,往来的信徒们满怀虔诚地在吴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烟,口中呢喃私语,希望吴夲(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学,生意顺利,无病无灾……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吴夲是何方神圣,竟赢得如此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不了解这一信仰的人们,大多会把吴夲想象成遥遥在上的神秘仙国世界里的神佛。其实,吴夲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国来客,他成神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民间医生。

有关吴夲生前的活动,在吴夲逝后不久,厦门高林村西村社孙姓的第十世祖孙瑀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撰写了《西宫檀越记》,文中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生前与吴夲相善往来的情况。其后,在十三世纪初叶,进士、广州别驾杨志与漳州守庄夏,分别撰写了《慈济宫碑》,两碑记对吴夲生前往后的事迹都介绍颇详。此外,发现于龙海的《白石丁氏古谱》,其记载也从某一侧面透露出吴夲生前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就从上述这些原始文献的记载入手,揭开笼罩在吴夲身上的神秘帷幕。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根据杨志、庄夏《慈济宫碑》的记载,吴夲,父名通,母黄氏,生前活动于泉州府同安县与漳州府海澄县交界的白礁与青礁一带。吴夲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享年58岁。吴夲生前,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同时,他身上也带有浓厚的修道学仙的色彩。如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认为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娶,而以医活人。枕中肘后之方,未始不数数然也。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可以看出,吴夲生前不吃荤、不娶妻等行为,颇似严守戒律的修道之士;而他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也为他本人博得“神医”的雅称。在庄夏的笔下,吴夲颇类道家者流的医生角色,愈发生动鲜明。吴夲毕生从事民间的医疗活动,在医术上颇有创获,治病效果奇佳。而且,有时吴夲还借助一些道教的仪式,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效果同样显著。庄夏《慈济宫碑》称,“尝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沈痼奇恠,亦就痊愈。是以厉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可以想象,如果吴夲愿意,他所拥有的高明医术可以很容易地为他带来锦衣玉食,甚至是功名利禄。然而,生性纯朴而又淡泊名利的吴夲,并没有把他高明的医术当作追求功名富贵的工具,他的一生,都以能为民众解除病痛为矢志。对于登门求医的病人,吴夲不分彼此,“无视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吴夲生前高尚的医德,在此有很明显的体现。

孙瑀的《西宫檀越记》,也给我们带来吴夲生前活动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西宫檀越记》里,孙瑀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在获得吴夲施药治病后两人相善往来的详细经过。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孙天锡食河鱼得疾,调养于家居附近的旗山居士庵。一个多月后,有一姓裴的方士,自号养真老子,年已80有余,但身着道袍,鹤发童颜,颇有神仙之概。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裴养真周游到居士庵,与孙天锡相见之下,谈天说地,话语极为投机。过不多久,居住在白礁的吴悟真,“素以神医名”,听说周游于旗山居士庵的裴养真“妙契神灵秘旨,且深修炼之术”,在修道学仙上极有造诣,于是急忙涉水渡江,赶来拜访求经。裴养真一见吴悟真,就为其不同凡俗的外表与谈吐所折服,“知为超世人”,于是两人相得甚欢。在结为密友后,裴养真对自己所学毫不隐瞒,倾囊传授给吴悟真,“悉以神秘授之”。二人相处之余,吴悟真见孙天锡面带病容,即施妙手,替天锡治病,“三日而见效,半月而平复,阅三月而肢体强壮,颜色如故”。愈后,孙天锡大喜过望,要以百金酬谢,吴悟真却而不纳。于是孙、吴两人也结为深交,在裴养真走后,两人还不断地互通音信。

孙瑀文中的吴悟真是否就是吴夲呢?答案是肯定的。孙瑀《西宫檀越记》开篇即指出,“里之有吴西宫,犹白礁之有祖宫也。盖白礁为吴公出生之乡,而西宫为吴公得道之始基耳”。白礁为吴悟真出生之地,且建有奉祀吴悟真的祖宫,这两者已大致能说明吴悟真与吴夲应该同为一人。重要的是,孙氏后裔在重修族谱时,又在《西宫檀越记》文后加上补注,“吴真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岁三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岁五月初二日,经今计封十六次”。由此观之,吴悟真就是吴夲,悟真可能是其修道时用的道号。从孙瑀追忆的这个故事来看,吴夲生前对道教方术兴趣盎然,在听说裴养真的消息后,不辞劳累,从白礁涉九龙江到厦门拜会。同时吴夲的医术也相当高明,面对孙天锡调养一个多月都未见起色的疾患,在施药调理后,三日见效。而且,吴夲医德高尚,当孙天锡以百金重酬其功时,不为钱财所迷,而是坦然却之。

此外,《白石丁氏古谱》中,也留下一些有关吴夲生前的信息。龙海丁族三世祖丁迁过世前留有遗嘱,以诗歌的形式劝勉后人力行善事、节费济人,其第四子丁祖并为遗嘱作叙。到北宋仁宗间,族裔复请吴夲录遗嘱及叙于祠堂:“迨宋仁宗朝,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吾舍再录此颂及叙于祠堂,为世守芳规。其榜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从吴夲的署名来看,其自署的“濮阳”应为籍贯,“泉礁江”则应指同安白礁,因旧时同安为泉州所辖。这一记载为吴夲出生于白礁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而且,丁族作为地方上的大族,会请吴夲帮忙以善书形式把祖先留下的劝诫重录于祠堂,作为“世守芳规”,说明吴夲生前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且精通道家的善书,所以才为丁族所倚重。

有关吴夲的去世,庄夏《慈济宫碑》仅提到“卒于家”。但当地民众知道吴夲去世后,都认为痛失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良医,心中万分难过。为了纪念吴夲,民众自发在吴夲生前采药炼丹的青礁,搭建简易小祠——龙湫庵,供奉吴夲神像,呼为医灵真人,虔加祭祷。说来也怪,病人在龙湫庵祭拜后,其疾患往往不药而愈,似乎是吴夲的在天之灵还在冥冥之中护佑着他的乡人。于是,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各地的民众纷至沓来,到龙湫庵祭拜吴夲,以求得病愈,结果效果同样明显。杨志在《慈济宫碑》中也记载了这一异事,“既没之后,灵异益著。民有疮痬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沈疴已脱矣”。

南宋绍兴间,气焰张狂的一股盗贼闯入白青礁一带,当地受害民众无奈之下,入庙祈求吴夲的护佑。不久,官兵在与盗贼的格斗中击毙为首的李三大将,残寇也陆续被擒。为了感谢吴夲冥冥中的佑助,时任吏部尚书的青礁颜氏族人颜师鲁,向朝廷奏请于青礁立庙。于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简陋窄小的龙湫庵扩建为巍峨壮观的青礁慈济宫(慈济东宫)。同年,白礁民众也自发立庙奉祀吴夲,这就是白礁慈济宫(慈济西宫),东西两宫同建于绍兴二十一年,为漳州、泉州两地民众分别谒祀。而白礁慈济宫早于青礁慈济宫之说始于南宋赵构“泥马渡江”的神话,不足为据。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就在这座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飞檐交错的宫殿中,传言有有四绝:

一是彩画中有一幅凤头、龙尾、乌龟身、四脚兽的神物;

二是宫中保存着康熙、嘉庆、咸丰、光绪等朝代的重修碑记;

三是东宫左侧扣上,有一块“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

四是宫殿椽子上的黑白画,据说是来自唐伯虎的颜料、配方和画法,不受虫蚀。

宫后有岐山,左有龙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龙湫庵下的左边山谷,即龙湫坑,流水不息,激湍于岩壁石隙间,飞珠泻玉。石上镌“龙湫”二字,其上有平顶石,击之如擂鼓,称“仙鼓石”。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白礁慈济宫与青礁慈济宫肇建后,似乎是对信徒的供奉表示满意,吴夲又多次显灵佑助地方民众。当时晋江人梁克家任宰相,访得故乡庙祀的吴夲灵验异常,于是代向朝廷请赐庙额,朝廷遂颁给“慈济”二字。至庆元乙卯(1195年),朝廷又敕封吴夲为忠显侯。开禧三年(1207年),漳、泉一带大旱,赤地连数百里,白礁民众祭祷吴夲,辄得大雨。随之,大批强盗欲入寇白礁,忽然看到写有“忠显侯”旗帜的神兵阻御,即惊慌却走。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白礁民众把这些灵迹上报朝廷,于是朝廷又敕封吴夲为英惠侯。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增封吴夲为康祐侯。端平二年(1235年),封灵护侯。嘉熙三年(1239年),晋封正佑公。

到嘉熙四年(1240年),御史赵涯认为吴夲慈惠济世,不贪慕功名利禄,上书朝廷,乞去公侯爵号,改封真人。得到朝廷允准,下诏封为冲应真人。淳祐元年(1241年)朝廷又下诏改庙为宫,白、青礁慈济庙改称慈济宫。此后数年间,朝廷又叠加封号,到德祐元年(1275年),封号已累加至孚惠妙道普祐真君六字。

探秘青礁慈济宫,倾听千年风雨中神明的呢喃

(图文来源网络,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