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历史并不只是由胜利组成的。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几千年的兴衰起伏,胜利如黄帝打败了蚩尤,大汉赶跑了匈奴,固然让我们欣喜,而失败,才更应该是我们看清自己的镜子,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歌颂成功的伟大更有意义。而中华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莫过于南宋亡于蒙元,崖山一战,有气节者,十万军民跳海,谄媚偷生者,早早降了异族,争先恐后竞着做带路人,生怕啃食同胞的功劳里少了自己一份……所以如今莫笑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公元1279年,拉锯近半个世纪的宋蒙之战大局已定,蒙元已经占领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唯一剩下的,只是这海角一隅的崖山,而这里也绝撑不过那年春天了。

元将张弘范踌躇满志,这一路打来,他并不觉得是在打仗,简直太简单,可以称作是追逃,而功劳却又是最重要的——南宋幼帝赵昺就在被他围困的崖山之中,陪伴赵昺的,是誓死不降的二十余万军民。张弘范想不明白这些死脑筋们看不到整个中国都没了么?想要凭借崖山这一巴掌大点的地方逆袭岂不是痴人说梦?这里,我想不明白像张弘范们这一类人,怎么是自己人的时候一无用处,到了整自己人的时候就生猛的连战连捷?就比如汉朝的那个中行悦……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而崖山之中,宋军的指挥张世杰一筹莫展,怎么看也是败局已定,一路的奔逃,士气更是低落不堪,如何在这绝境当中杀出生天呢?中华的历史到了最紧要关头,然而这次上天真的没有眷顾我们,张世杰绝不是我们历史上一等一的名将,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挽大厦于将倾,还有他的搭档陆秀夫,他们都不足够优秀,不是我们历史上那些可以“一人灭一国”、“三十六人定绝域”的存在,苟活的人永远会说他们只是腐儒的愚民,要不自己是什么呢?但我要说他们是汉人最后的脊梁,他们不优秀,但他们是最后的脊梁。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当海上的太阳升起的时候,你还能要求这绝境中饱受苦难的军民做些什么吗?战略?战术?战机?当面对几万万里江山都归了敌手,你还能要求这弹丸之地的死域吹响光复的号角?不,别要求什么了,你看着他们百折的刀剑,破损的甲衣和疲劳不堪的身躯,别要求什么了,我的同胞们,让他们战斗吧,让他们战斗吧,最简单,最直接,最愤怒,最宣泄的战斗吧,他们一定错过了太多早早地这样战斗的机会,如今,这已是这个民族最后的一击了。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这一战拼的气壮山河,汉人的骨血从嗓子里,从眼睛里,从头发尖上,从每一根汗毛里迸发出来,从不停的挥戈长击中迸发出来……断了的刀剑,刚骨没了,破了的铠甲,胸怀没了,砍掉的头颅,热血没了,折断的双腿,气节没了,没了,都没了,这是自杀式的决战,这是我们三千多年来从不屈服的最后表现——哼!谁不知道此战必败呢?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面对着山口渐渐平息的喊杀,文官陆秀夫与幼帝赵昺站在船头……

“陛下,老臣才疏,无法保您回到杭州了……”

“进日才学一首佳作,读来与丞相共勉——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言罢,丞相陆秀夫老泪纵横,背起幼帝殉国大海……江岸上,楼船里,闻此消息者皆痛哭流涕,前后随末帝跳海者,十余万人!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也许是大海带走了所有的忠烈之士,自此我们再未听过有殉国之说,相反,每每异族侵略之时,领路者、谄媚者越来越多,英勇就义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笑料,而苟且偷生却成了成功人士生活的真谛,更有甚者给自己带上灵活变通的帽子,当然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欣赏灵活变通,但我们的灵活应该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若原则也可以随机而动,那我们便不再是我们了……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那个动荡的年代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要回避我们的失败,要勇敢的面对它,古今中外人们只赞扬跌倒了站起来的,从没有同情不敢正视自己失败的,秦穆公、孝公之前,秦屡败于魏,后励精图治一扫六合,勾践亡国于吴,后卧薪尝胆复国报仇,弱小如日本,白江口一战千年不敢窥中华,怎么样呢,积累了千年给我们来了一个当头棒喝!

知耻而后勇啊,知耻而后勇!是掀起全面回溯我们优秀传统浪潮的时候了,找回我们的汉唐气象、两宋文明,续上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脉络。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拍成电影的五个事件,第三篇:崖山海战

第三篇“崖山海战”,自己的思考有点多,欢迎关注“浩侃闲篇”头条号,没事写写,欢迎指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