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專家支招如何預防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餐後低血壓!

老齡化社會,專家支招如何預防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餐後低血壓!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關注老年人健康十分必要。老年人常見而特有的一種疾病:餐後低血壓,是指老年人進食後所引起的低血壓,即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比餐前下降20mmHg以上。臨床表現為頭暈、暈倒。因其患病率高,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為什麼會發生在餐後

當人體進食時,出現迷走神經興奮,胃腸胰腺等組織通過自分泌、旁分泌而產生一些具有擴血管作用的體液因子,導致門靜脈、腸繫膜血管明顯擴張,內臟血流量增加,這樣為的是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隨著內臟血流量的增加,其他部位的血流量則相對減少,有時就會發生餐後低血壓。

有一個現象十分有趣,餐後低血壓的發生竟然與進食的成分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進食高碳水化合物後血壓明顯降低,而高脂飲食後血壓基本不變。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也簡單,高脂飲食不易消化吸收,而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胃排空快,碳水化合物吸收快,內臟血流量增加,從而導致餐後血壓下降明顯。

看來,餐後低血壓的產生確是餐後內臟血流量的增加所致。現在還有一個疑問:年輕人怎麼就不出現餐後低血壓呢?

為什麼只偏愛老年人

其實,為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餐後內臟血流量增加,使迴心血量和心排血量減少,從而導致一過性低血壓,餐後低血壓原本是"老少通吃"的。

不過,年輕人通過壓力反射使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縮,血壓迅速恢復正常,對餐後血壓下降能夠進行有效代償,故而能躲過一劫,不發生餐後低血壓。

老年人可就不那麼幸運了。由於老年人的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其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對餐後血壓下降不能迅速作出反應;同時老年人尤其是自主神經功能損害者還存在交感神經功能代償不全,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縮不明顯,對餐後血壓下降不能進行有效代償而發生餐後低血壓。

因此,餐後低血壓非老年人莫屬!那些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和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的老人們,恐怕難逃餐後低血壓的侵害。

餐後低血壓的危險因素

引起餐後低血壓可能的危險因素有:

1.高血壓:長期血壓過高可能影響患者壓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患者的壓力感受器遲鈍,易導致餐後低血壓;

2.高齡:壓力感受器敏感性及自主神經功能與年齡大小密切相關,高齡老年人上述功能明顯減退,是餐後低血壓的好發人群;

3.進餐時的體位:久坐進餐後突然站立,由於重力的作用,減少了腦血流的供應,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4.藥物:如抗帕金森病藥、利尿等降壓藥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5.餐前基礎血壓:餐前血壓不穩定者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6.膳食的成分:碳水化合物(特別是葡萄糖)較高脂類食物更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7.食物的溫度:熱刺激作用於胃腸黏膜使血管擴張,進食熱的較冷的食物更易引起餐後低血壓。

如何預防

針對餐後低血壓的發病特點及易患因素,預防餐後低血壓主要通過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來實現。歸納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不宜過熱,溫度在40℃~45℃為宜。

2.要注意混合飲食,不要單純食用以碳水化合物即澱粉或葡萄糖為主的食物作為早餐,牛奶、豆漿、雞蛋麵或牛肉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餐後,在沙發或椅子上多坐一會兒,10分鐘後再起立活動。

4.有餐後低血壓的老人,在用餐前飲上一小杯涼開水,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

5.不推薦老年人空腹晨煉:從前一天的晚餐到第二天早上這麼長時間沒有進食,進行晨煉後,血糖及血壓雙雙下降,接著用餐,引起內臟及全身血管擴張,外周阻力下降,極易發生餐後低血壓,表現出眩暈及暈厥症狀。   

6.預防餐後低血壓還有做到四不要:不要長久站立、不要勞累、不要突然改變體位、不要餐後立即洗澡並長時間浸泡在熱水裡。老年人餐後如站立時間過長,因重力原因,血液淤滯在下肢,或由坐位、臥位,突然直立,可引起腦血管供血減少。此時,餐後和體位兩種因素同時作用,血壓下降將更為明顯,一些意外事件往往難以避免。

7.平時應進行適當的鍛鍊,以加強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增加機體的適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