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什么会同意清廷退位?

追忆印象派


宣统退位诏书不是以载沣的名义发布的,他不愿意背这个锅,提前“弃权”了。我来简单聊聊。

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立即惊慌失措的调兵遣将。先是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赴武昌。此时,北洋六镇的新军,其中除第一镇由满洲贵族控制外,其余五镇全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这种情况即便在袁世凯被罢黜回籍后也没有改变,北洋军仍然效忠于袁世凯。这样,陆军大臣荫昌纵有三头六臂,也指挥不动这支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军。

荫昌指挥不灵,载沣束手无策。这时,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纷纷以目前局势“非袁不可收拾”为由,压迫清政府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清统治集团内部的奕劻等人亦竭力为袁世凯张目。载沣在内外交困中,不得不同意起用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的第五天(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令他统率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袁世凯以本来就不存在的“脚疾”未痊为借口拒绝出山。其时,革命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起义宣布独立。载沣不得不对袁世凯做新的让步,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享有节制湖北水陆各军的全权。袁世凯对载沣的再次让步仍不满意,进而向清政府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其军事全权、保证军饷充足供应等条件。袁世凯的这些条件,无异于要清政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载沣自然不肯接受袁世凯的全部条件。

正在载沣与袁世凯讨价还价之际,由武昌起义点燃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起义的省份越来越多,近乎半壁江山已挣脱了清王朝的控制。这时,在北京的资政院中的立宪派,一片立即召开国会、取消皇族内阁的鼓呼之声。驻直隶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袁世凯的指使下,联合其他将领,电奏清廷,要求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否则将诉诸于武力。这近在京畿的“兵谏”,使载沣丧魂失魄,除了向袁世凯彻底缴械投降而外,载沣已走投无路。

上图皇族内阁合影

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清政府下令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命其组织完全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实际被袁世凯所掌握。袁世凯在控制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一方面对南方的革命党人又打又拉,诱迫革命党人向他交权,另一方面则采取种种手段向孤儿寡母逼宫,诱迫清帝退位。

载沣对清帝退位与否本无定见,这一方面缘于他庸懒自乐的人生观,同时载沣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办法来使清王朝起死回生。在清帝退位问题上载沣只坚持一条——自己决不下清帝退位诏书。

当隆裕在内外胁迫下,逐渐倾向清帝逊位时,决不下退位诏书的摄政王只有辞职。十月十六日(12月6日)载沣“奏皇太后,缴监国摄政王章,退归藩邸”。载沣的退隐,为袁世凯扫清了障碍。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古道犀风


袁世凯要求清廷退出历史舞台,载沣为什么不上前阻止一把呢?这个得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他个人来看。

局势不可逆

先来看看当时的局势,先是有保路运动,而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武昌起义之后更是全国革命的导火索。这时候清廷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了。这就是清廷退出历史舞台的背景。

权力不牢

载沣虽然当了摄政王,但是在军权方面,局势没有给他清除袁世凯余流的时间。所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袁世凯又回来了,军权一下子又到了袁世凯手里面。没有军权的载沣拿什么来反对呢?




其实即使载沣有军权也只能做最后的挣扎,为了保存皇室的性命,他最终也不得不妥协。但是现实是他没有军权,就更只能妥协袁世凯的安排,因为至少袁世凯还是给了他们活路。所以他不同意的结果就是死,他又不想死当然就同意了。


淡看天上月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复出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就是要求摄政王归位藩邸不问政事。而后袁世凯代表政府(内阁)向皇帝汇报虽然跪的是隆裕太后但太后只是皇帝的代表,当时法统:皇帝代表国家,内阁总理代表政府!载灃是有爵位的公民没有任何影响是夸张了,但左右不了局面了!


一叶小舟风雨渡


因为不管是载丰还是隆裕 都清楚时局已经非常难以维持 清军要想镇压南方革命党 就必须用袁世凯新军 但袁复出后不思战事 而是回朝劝隆裕和革命党妥协 退位让权 还暗示隆裕 此时退位 皇族还能每年得拨400万银元 一旦开战 和南方打出仇来 连400万都没了 还可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 皇族尽被叛党屠戮 隆裕胆小 怕袁世凯一言成真 召集王公们商议 多数都不同意 有的激进的甚至提议新军既不能用 就借外兵 请洋人出兵助战 许诺些好处 但隆裕 载丰毕竟是性格偏软的人 面对时局 考虑到处理的难度 最终妥协 同意了袁的建议 载丰心头如释重负 直言终于能回家过普通百姓日子了 但被不甘心大清朝亡了的皇族逮到了直骂:祖宗江山 毁于你手!


岁月是把杀你刀02


当时载沣已经辞去了摄政王之职,已经不再过问政治了。另外,在载沣的书房,有一幅对联,对联写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