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是年轻人不能承受之痛

相亲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相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换句话说,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古时候虽没有“相亲”这个词,但男婚女嫁的全过程,正是相亲的实质。与现在稍有不同的是,古代的媒人是一种明确的职业,就像现在的婚介所,但媒人是建立在与两方家庭都熟知的基础上,她们大多为女性,以此为生。

古时候讲究门当户对,要求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要旗鼓相当,这门亲事才符合基本条件,待双方孩子成年时,媒人主动出马,牵线搭桥,用尽全身力气促成一门婚事。所以媒人视自己的行为为高尚之举,也引得社会的无比尊重。

而放眼现在,相亲似乎不再需要媒人,而是父母亲自出马,寻找“有缘人”。

所谓有缘人,走进城市的相亲角,你就会发现一个规律。

相信每个城市都有相亲角。在某个公园的走廊里,一排排的中老年,拿着一张写满字的纸,依次坐开,上前一看,纸上尽是自己孩子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姓名、年龄都是小字,工作单位稍微大些,收入再大些,房产、存款则是用最大最深的字,让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到,而对另一半的要求,竟没明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单着呢?

而每个父母似乎都很避讳一点,就是不准拍照,似乎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十分丢人的,甚至是他们瞒着孩子的自我主张。

再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们替孩子严格把守第一关:他们并不在意对方的外表,那些最大号的字足以说明他们的来意——家庭背景不好者、经济实力不强者,免谈!什么眼缘、什么感觉,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首先来“应聘”的,必须得有真真的东西才行。甚至还会有父母把“户口必须是本地的,生的孩子必须随我方的姓”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条件加上,好像在他们眼里,孩子的婚姻,就是一桩买卖,自己一定是不能吃亏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一听到父母为自己张罗相亲就头疼,他们并不是不想成家,而是很多时候,自己的选择在父母眼里根本就是下下策,只有父母满意了才被允许,所以在一段感情还未萌发时,就被父母扼杀了。所以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苦衷,孩子也无法接受父母的好心。

都说感情是自己的,可如今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感情也关乎自己的幸福。其实父母的用心都是好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物质丰富的生活,不希望他们像自己年轻时候一样受苦。可他们忽略甚至故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如今的年轻人,并不把物质条件摆在第一位,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和与对方的观念契合度,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精神世界接近了,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父母的行为孩子无法阻止,但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择偶标准,双方的认知差距,导致了如今的相亲异状,每每说到相亲,我身边的年轻人都苦不堪言,痛也只好自己承受,而他们的父母,仍然日复一日地来到公园相亲角,希望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发现那只金龟婿。

相亲,是年轻人不能承受之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