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句並不見佳的詩句,倒成了唐詩的最佳廣告語。以前學齡前兒童的啟蒙教育便是背唐詩,稍能吟兩句的便成為父母炫耀智慧基因的資本。

從中可以看出唐詩在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似乎會背唐詩就多少有點兒文化了。唐詩一直以此種低姿態接納著每位平民百姓,因為它雅俗共賞。故人們對它總是津津樂道。

小時候讀唐詩,總以為深奧的古文是為了應付那挖空心思的考題,後來唐詩讀多了,才開始注意它的文筆的精練,用字的準確以及那富於節奏的韻律。奔放於詩間的激情,短小篇幅中巨大的容量。

唐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座里程碑,它包蘊了我國曆史上一個興盛時代。其光輝透過歷史的塵封到達現代,以其博大包容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感情,這正是它不朽之所在。唐代是歷史上強盛的時期,國勢激發詩人們的豪情,使唐詩有了一種大氣度。

唐詩流傳至今,這本身即證明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每次吟誦體味總有一種新感覺,那是一種藝術的美感與情景交融。

尤其欣賞的是那些長詩,如《琵琶行》、《將進酒》、《兵車行》…更有一種大家風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磅礴氣勢,"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烘雲托月;“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點染鋪敘。長詩如一幅一氣呵成的潑墨畫,體現著詩人的功底,以及思想感情的充分流露。

唐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大聲疾呼尋回失落的傳統文化,接受唐詩中濳移黙化的薰陶,傳達優秀文化的內涵,伴隨著我們,生生不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