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一計 瞞天過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讓天知道就過了大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原典】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釋義】

防備得周全時,更容易麻痺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淺解】

所謂瞞天過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偽裝的手段迷惑、欺騙對方,使對方放鬆戒備,然後突然行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解析】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一計:瞞天過海

故事:《唐太宗乘屋過海》

唐朝太宗時期,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徵東戰事。公元643年的一天,太宗李世民上朝,忽報遼東一個小國有使到來,太宗立即宣旨召見。入唐的使臣,本是唐朝一個屬國派來的,他奉命來唐,為的是該國受鄰國欺壓,向太宗乞師救援。

而面對這種情況,太宗李世民考慮到東部不寧,對大唐江山的鞏固不利,便答應了這個遼東小國的請求,決定派兵增援,並決定御駕親征。當李世民率軍來到海邊,準備渡海時,望著“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的茫茫大海,不知如何東渡彼岸?唐大軍在海邊駐紮幾日後,前部總管張士貴在與其參謀薛仁貴商議後,得出一計,管教千里海水來日消失,上自皇上,下至士卒,如登平地,安穩過海。

一天早晨,正當太宗與士貴等人再次商議渡海之策時,忽見一侍臣上前奏到:”啟稟萬歲爺,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來請求見駕,並說三十萬大軍過海之糧,由他一家承擔。”太宗聽說大喜,立即宣見老人進賬。

老人進至御案之下,山呼萬歲畢,侍立一旁。太宗欣然應允,命令:”擺駕!”並邀文武百官一齊赴宴。於是太宗乘驕,百官上前,跟隨老人緩緩而行。

行不數里,只見約有百戶人家,全圍在一個彩色帷幔之中,可見富有至極。老人這時引領太宗、百官進入室內坐下。室內彩幕遮圍,地氈鋪陳,很是講究。太宗坐定之後,百官各局其位,老人高呼一聲:“上酒!”一時樂聲悠揚,如臨仙境。席上水陸雜陳,數不盡的山珍海味,美酒佳餚。文武百官,老人相繼向太宗獻酒。就這樣一連數日,日日舞影翩翩,粗籌交錯,人人自醉。

一天,太宗及百官正在暢飲,忽聽見風聲呼呼,波聲如雷,桌上杯盞傾側,身子搖晃不定。太宗還以為是多吃了幾杯美酒,有些頭暈目眩,但稍鎮定,又覺不像,於是就叫侍臣揭開彩幕觀看,真是不揭則以,一揭驚心!原來太宗根本不是在什麼豪民家中做客,而是航行於大海之上。只見白浪滔天,一片汪洋,無邊無際。

太宗急忙問道:”我這是在哪裡?”張士貴想冒領薛仁貴之功,急忙站立,躬身奏道:”此乃臣過海之計,幸得一路順風,三十萬大軍乘船過海,現在快到東岸了。”太宗環視左右,果在 ,又見東岸景物歷歷在目,心中十分喜悅。薛仁貴見船到東岸,大功告成,又見太宗已經察覺,趕緊伏地請罪。

太宗見老人伏地,問其姓氏,才知這來人乃薛仁貴所扮,又得知“瞞天過海”之計出自薛仁貴,於是對他大加褒獎。從此薛仁貴深的太宗青睞,以後累官升遷。

這就是著名的瞞天過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