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兵以少打多,爲何總能占優

在時下流行的抗日神劇裡,神功蓋世的大俠玩弄日軍如虐殺螞蟻。一箇中國人輕鬆滅掉成片的日本鬼子——諸如“抖槍術”“抖箭術”層出不窮,子彈會拐彎,弓箭射出去後還能“自動”追蹤敵人……這樣的冷兵器竟然能夠一箭乾死七八個鬼子,要知道當年的先烈打死一個日軍就要犧牲掉七八個戰士,在神劇中殺敵卻變得如此簡單。

在很多抗日老兵的記憶裡,日軍不僅殘忍,打仗更加厲害,部隊行軍時屁股後面有鬼子在追,天上有飛機在偵查,一旦被飛機發現,日軍就會從四面八方發兵,將我方士兵給團團包圍,面對這樣的敵人,先烈們只有用鮮血殺出一條活路,

日本兵“兇悍、不怕死”,這是戰場上中國士兵對敵人的普遍印象。實際上,同一時期蘇聯紅軍對日軍步兵的印象更為恐怖——“就像跟死人作戰”。

在長期軍國主義教育的灌輸和毒害下,日本步兵被訓練成死硬的作戰機器,在他們身上,集中了狡詐、瘋狂和專業。

一戰之後,日本逐漸建立了亞洲最好的適役青年訓練和動員體系,到抗戰爆發時,日軍步兵普遍接受過兩年左右的系統訓練,擁有較為出色的射擊、投彈和拼刺技術。

二戰日本兵以少打多,為何總能佔優

在當時中國軍隊中,也有不少接受過幾年軍事訓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的老兵油子,他們的作戰技術水平和戰場經驗甚至強於日本普通士兵。

另外,受到長城抗戰和“一二·九”運動影響,包括一大批青年主動參軍,希望走上抗日戰場,他們中大多數人經過訓練也成長為優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單兵作戰素養相差並不大。

但考慮到中日兩國步兵裝備的差距,日本步兵的作戰能力仍然要優於中國步兵。以三八式步槍為例,這款步槍在研製之初,就專門考慮了在中國北方作戰,為此專門設計了防塵蓋。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槍裝配刺刀後長度較長,採用小口徑子彈降低後坐力以提高射擊精度,這些都是為了迎合日本陸軍重視拼刺和射擊的傳統,同時也符合日本步兵的身體條件。而同時期中國根據德國的經驗,採用了7.92毫米步槍彈,雖然保證了槍械威力,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確射擊難度。

在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一度流傳所謂“三槍日軍”的提法,即日軍在挨第一槍後會判斷大致方向,第二槍會瞄準開槍者、連打三槍可能就會被日軍打死。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士兵對日軍的槍法是相當頭疼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在中國正面戰場上,幾乎都是日軍以少打多,讓擁有兵力優勢的中國軍隊付出巨大的犧牲呢?除了中國軍隊指揮體系效率低下的問題以外,日軍師團以上的單位對中國同級別單位在技術兵器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的歷次戰役總結中,無一例外提到了日軍的技術兵器優勢,例如在國民政府對淞滬會戰的總結中,提到“敵軍炮空火力旺盛,能受到壓我炮兵之效,為戰況迅速發展之主因”。即便是像臺兒莊這樣的大捷,關麟徵在戰後總結中,特別提到“我軍無論攻防,受敵害最大者為炮兵。”

二戰日本兵以少打多,為何總能佔優

根據日本陸軍制定的編制,四單位制的師團下轄一個山炮兵聯隊,由一個裝備12門野炮的野炮大隊和兩個裝備12門山炮的山炮大隊組成。而同時期中國軍隊裝備最好的德式整編師,也僅下轄一個裝備12門山炮、4門反坦克炮和4門2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的師屬炮兵營而已。

日軍在作戰中經常會將軍屬的野戰重炮兵聯隊加強到第一線,這就造成了日軍對中國軍隊在炮兵火力方面形成壓倒性優勢。到1939年,日軍已經編成了一批三單位制新型師團,這些師團的炮兵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首先是每個步兵聯隊裝備了4門四一式山炮和4門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次每個師團裝備12門105毫米的榴彈炮和24門75毫米野炮。而這一時期整個中國軍隊的105毫米榴彈炮加起來尚不足50門。

二戰日本兵以少打多,為何總能佔優

與炮兵相比,日軍的裝甲兵和航空兵雖然對中國軍隊威脅也很大,但與日軍師團的配合或多單位制師團搜索聯隊中編有一個輕裝甲車中隊,但大部分情況下,面對中國軍隊的堅固防線,日本都會派出獨立戰車聯隊和專業工兵部隊支援步兵和炮兵作戰,不過由於日軍坦克的性能較差,雖然中國軍隊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但卻總能依靠不怕犧牲的反坦克步兵和構築合理的反坦克障礙來剋制日軍的坦克。

而日軍的陸軍航空兵,對中國軍隊的威脅則是逐漸增加的。在抗戰爆發時,中國陸軍始終缺乏足夠的防空武器,但在戰爭初期,中國空軍憑藉蘇聯援助和自身勇於犧牲的作戰精神,給日軍造成了較大打擊,此時日本陸航對中國軍隊而言,“其飛機初對我守城部隊具有轟炸威力外,在野戰中,實無大效用”。

二戰日本兵以少打多,為何總能佔優

但到1940年之後,隨著中國空軍損失殆盡,日本完全控制了戰場制空權,其航空兵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炮兵的作用,例如在浙贛戰役中,日軍“多以飛機轟炸,代替炮兵,發揮威力甚大”。

單純從紙面上計算,日軍的師團在技術兵器方面甚至超過中國軍隊的軍一級單位。而且日軍在炮兵和其他技術兵器方面具有絕對的數量和質量優勢,單個日軍師團甚至可能調集中國軍級甚至集團軍才能調動的技術兵器支援進攻。

因此中國軍隊在作戰中,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並且最大程度發揮機動性和地利人和的優勢,才有可能抵擋日軍的攻勢。日軍憑藉優勢的炮兵和航空兵,可以用較少的兵力固守待援。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即便有數倍於日軍的兵力優勢,卻只能且戰且退,而且每一次戰役都要付出幾倍於日軍的犧牲,仍不一定能達到預想的戰役目標,這是中國作為農業國抵抗日本這樣一個工業強國侵略時必然陷入的困境。

因此,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如何能夠揚長避短,抵消日軍的裝備優勢,發掘蘊含在農村和民眾間的戰爭潛力,將龐大的人口和廣袤的國土變為打擊侵略者的戰爭基礎,是擺在中國抗日軍民面前最大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問題,誰能解決這一問題,就能夠領導中國走向抗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