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兵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在时下流行的抗日神剧里,神功盖世的大侠玩弄日军如虐杀蚂蚁。一个中国人轻松灭掉成片的日本鬼子——诸如“抖枪术”“抖箭术”层出不穷,子弹会拐弯,弓箭射出去后还能“自动”追踪敌人……这样的冷兵器竟然能够一箭干死七八个鬼子,要知道当年的先烈打死一个日军就要牺牲掉七八个战士,在神剧中杀敌却变得如此简单。

在很多抗日老兵的记忆里,日军不仅残忍,打仗更加厉害,部队行军时屁股后面有鬼子在追,天上有飞机在侦查,一旦被飞机发现,日军就会从四面八方发兵,将我方士兵给团团包围,面对这样的敌人,先烈们只有用鲜血杀出一条活路,

日本兵“凶悍、不怕死”,这是战场上中国士兵对敌人的普遍印象。实际上,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对日军步兵的印象更为恐怖——“就像跟死人作战”。

在长期军国主义教育的灌输和毒害下,日本步兵被训练成死硬的作战机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狡诈、疯狂和专业。

一战之后,日本逐渐建立了亚洲最好的适役青年训练和动员体系,到抗战爆发时,日军步兵普遍接受过两年左右的系统训练,拥有较为出色的射击、投弹和拼刺技术。

二战日本兵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在当时中国军队中,也有不少接受过几年军事训练,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油子,他们的作战技术水平和战场经验甚至强于日本普通士兵。

另外,受到长城抗战和“一二·九”运动影响,包括一大批青年主动参军,希望走上抗日战场,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过训练也成长为优秀的士兵。因此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单兵作战素养相差并不大。

但考虑到中日两国步兵装备的差距,日本步兵的作战能力仍然要优于中国步兵。以三八式步枪为例,这款步枪在研制之初,就专门考虑了在中国北方作战,为此专门设计了防尘盖。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枪装配刺刀后长度较长,采用小口径子弹降低后坐力以提高射击精度,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日本陆军重视拼刺和射击的传统,同时也符合日本步兵的身体条件。而同时期中国根据德国的经验,采用了7.92毫米步枪弹,虽然保证了枪械威力,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确射击难度。

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一度流传所谓“三枪日军”的提法,即日军在挨第一枪后会判断大致方向,第二枪会瞄准开枪者、连打三枪可能就会被日军打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士兵对日军的枪法是相当头疼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在中国正面战场上,几乎都是日军以少打多,让拥有兵力优势的中国军队付出巨大的牺牲呢?除了中国军队指挥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外,日军师团以上的单位对中国同级别单位在技术兵器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历次战役总结中,无一例外提到了日军的技术兵器优势,例如在国民政府对淞沪会战的总结中,提到“敌军炮空火力旺盛,能受到压我炮兵之效,为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即便是像台儿庄这样的大捷,关麟征在战后总结中,特别提到“我军无论攻防,受敌害最大者为炮兵。”

二战日本兵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根据日本陆军制定的编制,四单位制的师团下辖一个山炮兵联队,由一个装备12门野炮的野炮大队和两个装备12门山炮的山炮大队组成。而同时期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德式整编师,也仅下辖一个装备12门山炮、4门反坦克炮和4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的师属炮兵营而已。

日军在作战中经常会将军属的野战重炮兵联队加强到第一线,这就造成了日军对中国军队在炮兵火力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到1939年,日军已经编成了一批三单位制新型师团,这些师团的炮兵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每个步兵联队装备了4门四一式山炮和4门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次每个师团装备12门105毫米的榴弹炮和24门75毫米野炮。而这一时期整个中国军队的105毫米榴弹炮加起来尚不足50门。

二战日本兵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与炮兵相比,日军的装甲兵和航空兵虽然对中国军队威胁也很大,但与日军师团的配合或多单位制师团搜索联队中编有一个轻装甲车中队,但大部分情况下,面对中国军队的坚固防线,日本都会派出独立战车联队和专业工兵部队支援步兵和炮兵作战,不过由于日军坦克的性能较差,虽然中国军队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但却总能依靠不怕牺牲的反坦克步兵和构筑合理的反坦克障碍来克制日军的坦克。

而日军的陆军航空兵,对中国军队的威胁则是逐渐增加的。在抗战爆发时,中国陆军始终缺乏足够的防空武器,但在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凭借苏联援助和自身勇于牺牲的作战精神,给日军造成了较大打击,此时日本陆航对中国军队而言,“其飞机初对我守城部队具有轰炸威力外,在野战中,实无大效用”。

二战日本兵以少打多,为何总能占优

但到1940年之后,随着中国空军损失殆尽,日本完全控制了战场制空权,其航空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炮兵的作用,例如在浙赣战役中,日军“多以飞机轰炸,代替炮兵,发挥威力甚大”。

单纯从纸面上计算,日军的师团在技术兵器方面甚至超过中国军队的军一级单位。而且日军在炮兵和其他技术兵器方面具有绝对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单个日军师团甚至可能调集中国军级甚至集团军才能调动的技术兵器支援进攻。

因此中国军队在作战中,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并且最大程度发挥机动性和地利人和的优势,才有可能抵挡日军的攻势。日军凭借优势的炮兵和航空兵,可以用较少的兵力固守待援。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即便有数倍于日军的兵力优势,却只能且战且退,而且每一次战役都要付出几倍于日军的牺牲,仍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战役目标,这是中国作为农业国抵抗日本这样一个工业强国侵略时必然陷入的困境。

因此,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抵消日军的装备优势,发掘蕴含在农村和民众间的战争潜力,将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国土变为打击侵略者的战争基础,是摆在中国抗日军民面前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问题,谁能解决这一问题,就能够领导中国走向抗战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