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熾熱
順治皇帝即位,是幾種勢力妥協折衷的結果,任何一方都沒有壓倒性優勢。
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即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決定舉行會議,共同議立嗣君。
多爾袞早早就來到三官廟,和內大臣索尼議論誰可作嗣君。索尼明知多爾袞做皇帝心切,但他也知道是皇太極一手提拔了他,他不能辜負先帝厚望。因此,他當著多爾袞的面,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爾袞從索尼的堅決態度看出兩黃旗早有準備,索尼的意見決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而當多爾袞來到召開會議的崇政殿時,多爾袞發現,兩黃旗的護軍已經嚴密地包圍了崇政殿。
上圖崇政殿
會議一開始,氣氛就十分緊張,雙方大有劍拔弩張之勢。索尼和鰲拜首先迫不及待地提出要立皇子。多爾袞則嚴厲喝退二人,因為諸王貝勒尚未發言。這時,阿濟格和多鐸又迫不及待地出來勸多爾袞即位為帝。雙方一下子把底牌都亮了出來。
上圖多爾袞
多爾袞知道大門外兩黃旗護衛正包圍著崇政殿,自己稍有不慎,流血格鬥場面就會出現。多爾袞猶豫不決,對阿濟格和多鐸的要求沒有立即答應。急不可耐的多鐸沉不住氣,高聲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遺詔中已經提到。”多爾袞深知,無論從那方面來說,帝位還輪不到多鐸來坐,於是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說你不能以太祖遺詔為條件,肅親王豪格也不能。實際也表明多爾袞也不同意豪格為帝。多鐸於是又提出.“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指代善)。”
上圖代善
多鐸抬出代善,目的在於排斥豪格為帝的可能性,因為既然他們兄弟倆不能為帝,那麼也不能讓豪格即帝位。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直想回避矛盾。自己已年過花甲,早沒有當皇帝這份想頭了,何況面對的是這種激烈爭奪的氣氛,所以一直-言未發。既然多鐸點到自己,他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說:“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像十七前,他帶頭擁立皇太極時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一樣,代善的這一態度,又對這次皇位的確定起了決定性作用。代善的第一句話“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是想美譽多爾袞一下,給多爾袞一個臺階下,而前提是多爾袞沒有應允。第二句話“否則,應立皇子”,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而第三句則表明他的高姿態。正因為他高姿態,所以說出的話更有份量。
上圖順治皇帝
多爾袞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會得到一致擁護,於是,他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即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自己輔政,多爾袞這一折中方案既堵住了兩黃旗要立皇子的口,和代善的意見也一致。對兩黃旗的大臣來說,只要由皇子即位,就可保住兩黃旗的優勢地位,況且又有支持他們的濟爾哈朗輔政,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對多爾袞來說,儘管當不了皇帝,但掌握輔政大權,名義是6歲的福臨做皇帝,但實際的朝中大權卻可掌握在自己手中。多爾袞的折衷方案被通過了,之後幾天雖然出現了短暫的混亂,但局勢得到了控制。八月二十五日,舉行登基典禮,6歲的福臨即皇帝位,年號順治。
鄧海春
多爾袞作為努爾哈赤寵妃“孝烈武皇后”阿巴亥的兒子,曾經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然而努爾哈赤沒有確定繼承人的狀況下駕崩,皇太極在眾人擁立之下登上皇位,當時年輕的多爾袞不僅無緣皇位,連生母也被皇太極逼死殉葬。
時移世易,皇太極也是在沒有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駕崩,可當時多爾袞勢力雖大,但也不能夠輕易獲得皇位,因為還是一個強勢的對手——皇太極長子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曾經攻打朝鮮與明朝,戰功赫赫,不僅在繼承的合法性上甚於多爾袞,而且其在朝中的勢力也不比多爾袞少。雙方僵持不下,最終讓年幼的福臨撿了個便宜。
然而,福臨登基後,太后博爾濟吉特氏聽政,大權實際掌握在多爾袞手中。當時的多爾袞手中的權力,已經凌駕皇權之上,可多爾袞卻一直沒有廢除順治帝,自立為帝。
首先,多爾袞當時正當盛年,一直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後來沒到四十歲就意外死了。
當時的多爾袞,作為“皇叔攝政王”,地位權力都不遜於皇帝,也沒必要滿天下之大不韙篡位稱帝,更何況,多爾袞手中真正控制的也只有正白旗、鑲白旗與鑲藍旗,而皇帝嫡系的正黃旗、鑲黃旗是絕不會承認多爾袞的,代善等人含糊其辭態度曖昧,對於多爾袞而言,危機不少。
澹奕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母親是阿巴亥,因為阿巴亥很受寵,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也比較受努爾哈赤的喜愛,有父母的疼愛,他的少年時代過得比較自在。
然而,一朝蒙難,努爾哈赤身死,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被迫迅速成長,跟隨者兄長皇太極四處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等到皇太極登基稱帝的時候,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更加受到重用。
皇太極對這個弟弟的感情也很複雜,一方面,多爾袞的能幹讓他欣賞;另一方面,他已經感覺到了這個弟弟能力背後隱藏的野心。然而還沒有等他做出什麼動作,他就駕崩了。
皇太極駕崩,皇位懸而未決,他的長子豪格和多爾袞成了皇位的兩大人選,雙方人馬斗的不可開交,誰都不肯讓步。就在僵持的時候,多爾袞決定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而自己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選擇福臨為帝,一方面確實他和豪格的爭鬥如果延續下去,可能會有損大清穩定,畢竟當時清朝根基未穩,於是多爾袞在權衡之下選擇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又年紀小方便自己掌控;當然也可能還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野史傳聞多爾袞和福臨生母孝莊原本就有感情基礎,所以多爾袞選擇扶持她的兒子,要不皇太極的小兒子不止這一個,多爾袞為何偏偏選擇福臨?
總之,當時多爾袞的實力很強,要是全力一拼,不惜一切代價,他未必不能登上這個至尊之位。
小D雜談
1643皇太極在清寧宮豪無徵兆的停止了心跳,當時正值滿清對大明開戰的重要時刻,一時間朝局動盪不安,蓋因當時的清朝還沒有立儲的習慣,就好像努爾哈赤有意傳位與多爾袞,但皇太極勢大,硬生生的搶了多爾袞的皇位,並且逼死了多爾袞的額娘。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皇太極一朝,多爾袞勢大,現在皇太極一死,本來摩拳擦掌準備奪回屬於自己的一切的多爾袞,因為一個女人而放棄了江山。
這個女人就是皇太極的莊妃——大玉兒,大玉兒傳說乃是多爾袞的初戀摯愛,多爾袞對她的愛終身未變,矢志不渝。在皇太極死後大玉兒找到多爾袞,承述了幾點厲害,使的多爾袞改變注意:
第一,當時有資格繼位只有兩三人,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多爾袞有兩白旗支持,而豪格有正藍旗,和皇太極的兩黃旗支持,在武力上差不多,如果鬧掰了,滿清只有分裂一途;
第二,把多爾袞老子努爾哈赤搬出來,希望多爾袞念在努爾哈赤創業不易的份上放棄爭奪皇位,避免分裂;
第三,做為自己最愛的女人找自己,多爾袞放不下那份感情,在江山與美人間他選擇了美人,轉而支持大玉兒的兒子福臨稱帝,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所以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不是不想稱帝,只是因為自己摯愛的女人——大玉兒!!
一元復始
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清國皇帝皇太極於盛京病逝。
此時的清國,還是關外的區域政權,皇帝駕崩了,它進取中原的戰略勢必受到影響。
皇太極死了,清國的最高權力缺乏一個核心,權力被實力派貴族分而佔有。
誰有實力問鼎大位呢?
清太宗 皇太極
當時握有軍權、爵位在郡王以上者共有七人: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郡王阿達禮。
從實力與聲望而言,前面四位更強。
代善年六十一歲,是努爾哈赤第二子,皇太極之兄,原是大貝勒,掌正紅旗,德高望重,資格最老,但從無取位之心。
濟爾哈朗,四十五歲,是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之子,皇太極堂弟,掌鑲藍旗,雖然資歷很深,但血統稍遠。
多爾袞,年三十二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掌正白旗,善征戰,有謀略,得皇太極信任,繼位呼聲很高。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該年三十四歲。他雖是繼妃所生,但從小即跟隨父祖經歷了戎馬生涯,能征善戰,屢立功勳。
早在天命年間豪格就被授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進封親王,不僅是皇太極諸子中沒有匹敵的出類拔萃者,亦是皇太極手下著名將領之一,很有希望子承父業。
儘管阿濟格、多鐸也有爭皇位的野心,但實力遠不如前四人,相比之下無足輕重。
看來,皇位競爭者只有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了。
當皇太極一死,兩黃旗大臣就“往肅王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對此,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說:“我意亦如此”,表示贊同。
代善也是主張立豪格。
肅親王豪格
如此一來,當時八旗中屬皇帝自將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加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以及代善的正
紅旗,支持豪格勢力的至少佔四旗以上。
相比之下,多爾袞及其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所統率的僅兩白旗,如果加上代善的一些子孫
的支持在內,最多也不過三個旗多一點的兵力。
豪格似乎實力最強,勝券在握?
作為競爭對手的多爾袞,能夠坐視豪格登上大位嗎?
多爾袞的基本面是兩白旗。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跪勸睿親王(多爾袞)當即大位”。
兩派爭奪,進入白熱化!
睿親王多爾袞
在這關鍵時刻,禮親王代善的立場發生了變化。他看到多爾袞的軍功和威望,公開說:
睿王若允(立為帝),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任耶?
代善的反水,對豪格是一記重拳。
豪格宣佈退出,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
不要以為多爾袞就一定會贏!
多爾袞雖然擁有兩白旗並得到兩紅旗部分軍官的支持,但是,兩黃旗和兩藍旗軍兵不在自己手中。4:4,多爾袞未必能贏,況且真要開打,清國的功業就會前功盡棄!
此時,皇帝直屬的兩黃旗軍官鰲拜,站出來宣佈,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他們就要造反!
清國內戰,一觸即發!
先帝皇太極之子,豪格已經退出。
為了避免分裂危險,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達成妥協,決定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年近五歲的福臨為帝。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輔政大臣。
一個脆弱的利益同盟形成了!
如此一來,兩黃旗“立先帝之子”的訴求也得到滿足!
為什麼會是福臨,就是因為他年幼,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可以操控朝政。
順治帝福臨
擁立福臨,多爾袞獲得了輔政資格;福臨生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是他妻姊,同他關係至密,這就更便於他弄權。擁戴之功是天大之功,多爾袞成為順治朝的元勳!
朱言論史
政治博弈的結果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
滿清入關前,皇位的繼承人由王公大臣議立,其中豪格和多爾袞屬於皇位爭奪戰的兩大集團。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地位崇高,而且除本部正藍旗外,更有兩黃旗支持,多爾袞有兩白旗擁立,相比之下,多爾袞實力稍弱一些。
多爾袞希望自己能當皇帝,但兩黃旗將領寧死也要求立皇太子的兒子為帝,多爾袞沒辦法,但又不希望豪格即位,故而提出了福臨。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為何擁立其為帝,其中隱藏很多秘密,與其說是多爾袞對孝莊有意圖,倒不如說福臨年幼,多爾袞挾天子令諸侯,這樣以攝政王的身份輔政,與做皇帝無異。
五味社
又一次的生不逢時,讓能力、水平、威望頗高的多爾袞與皇位失之交臂
努爾哈赤掛掉的時候,多爾袞15歲,其母阿巴亥被迫殉葬,直接失去了繼承人資格
皇太極掛掉的時候,多爾袞32歲,但皇太極長子豪格34歲,互不相讓
豪格掌握鑲黃旗、正黃旗;多爾袞領銜正白旗、鑲白旗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且戰功赫赫,繼位名正言順
多爾袞是雄才大略,且威望極高,完全可以繼承大統
而且,皇太極駕崩的時候,是沒有指定繼承人的
勢均力敵的二人,如若各不相讓會出現什麼結局?那一定會是一場腥風血雨
說不好,大清的運勢將就此斷送,所以兩個人都選擇了忍讓
多爾袞的選擇——曲線救國,從長計議!
當時的滿清,還未入關,只是割據勢力,所以需要和平解決而非內鬥,如若爭權奪位,不但有性命之憂,甚至這種內耗會葬送大好局勢,使得滿清元氣大傷
深知其中厲害關係的多爾袞,抓住了豪格性格中軟弱的一面,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
率先提出“立皇子而非皇長子”的多爾袞,終於如願以償的成為攝政王
福臨,這個當時只有五歲的孩子成為滿清之主,但實際掌權者乃是多爾袞
這一次博弈,他成功了,非常成功
自此,豪格徹底退出了皇位的競爭,並在為滿清入關立下赫赫戰功後迎接自己的宿命
-
多爾袞的決絕——權力的遊戲,只有生與死
滿清入關,攝政王多爾袞功不可沒,他的確成為大清帝國的奠基人,勢力威望也一度達到頂峰,而豪格縱使是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也難逃一死
畢竟,大清入關,一統天下,過了一致對外的時間了
再者,狡兔死走狗烹,就算豪格再無奪位之心,也會被清算
權傾天下的多爾袞,儼然是帝國統治者,豪格不再成為他不分伯仲的政治對手
於是,豪格被人告發“圖謀不軌”,在福臨的苦苦哀求(絕食流淚抗議乞求)下,豪格逃過一劫。可是其後又再次入獄,被監禁起來。
四個月後,身強體壯的豪格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獄中
多爾袞的結局——半生戎馬、二月巔峰
在經歷了攝政王、叔父攝政王之後,他再次進封皇叔父攝政王,甚至最後連叔字都去掉了,變成皇父攝政王
此時的多爾袞,儼然是帝國的統治者,大一統的清朝,需要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
當初的勢均力敵,隨著豪格死的那一刻開始徹底失衡。多爾袞何時會取而代之成為清朝的皇帝呢?時間問題!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只是突然的變故出現了
北狩途中,多爾袞意外受傷,並最終傷重不治而亡,時年38歲
早已位極人臣,甚至說超越人臣的多爾袞得到了他應得的稱號——追封“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只是,僅僅兩個月後,順治帝便剝奪了他所有的稱號並掘其墓
生前沒有邁出那一步的多爾袞,在死後享受了短暫的皇帝待遇,便遭到清算
一代傳奇多爾袞就此謝幕,時至今日依然為人所津津樂道——拜《孝莊秘史》所賜
他和大玉兒的愛恨情仇,我們暫不討論。關於他不奪位有很多種說法,最浪漫也是最殘忍的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大玉兒
無論如何,多爾袞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那一步,無論他是否有不臣之心,是否做著帝王之夢,他終究在死去的那一刻沒有做出選擇
所以說,皇太極去世之時,他不具備奪取汗位的能力,因為投鼠忌器
但在清軍入關後,他完全有能力、有實力去做這件事
而為何最終沒有邁出這一步,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點個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史上最慘多爾袞,被後代倔了兩次墳
因為他和孝莊妃小時候是青梅竹馬,孝莊妃現在是皇太極的皇后,要是多爾袞奪了位子,那麼孝莊妃就會很尷尬。
多爾袞其實為了自己喜愛之人做出了這麼大的犧牲,讓人感動。多爾袞死後,福臨(皇太極與孝莊妃的孩子)上位,親自把多爾袞的墳墓給踏平。(這就是玷汙他母親的後果)。
多爾袞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不奪位,自己死後,自己的墳卻被最愛的女人的兒子給踏平!
哎!
哎!
哎!
陌風n
非不為也,不能也。
當時的滿清,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主的努力,正在由少數民族政權向中原王朝政權轉變,也可以說是部族政權向中央集權政權轉變,八旗旗主仍然有很強的實力,在朝政上有大的話語權。帝位歸屬,多爾袞一人說了不算,
多爾袞的正白旗也許實力很強,對上其他任何一旗都有壓倒性優勢,對上兩個就很吃力,對上三個就是必敗之局。如果真要兄終弟及,在缺皇太極遺詔的情況下,就缺少大義名分,誰也不缺點野心,八旗內訌是顯而易見的結局,且矛頭所向必定是正白旗,收益難料而損失很明確,多爾袞只要不利令智昏就不會跳出爭奪帝位。
相對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是中原王朝傳統做法,爭議也最小,保證帝位的平穩過渡,也使得初生的滿清避免了一大危機。多爾袞憑藉實力壓制諸王,而且皇帝在手,大義我有,稱皇父攝政王,不皇而皇,非帝而帝,離皇位不過一步之遙,這對多爾袞是最佳選擇。
只是,這一步就是天塹。
西坡李氏
這個“皇太極”可是一個人物,為什麼?他是滿清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人,皇太極稱帝后,完善了皇權的統治者的地位,徹底的取替了八王議政、四大貝勒分庭抗禮的局面,而且為了問鼎中原做了周密的計劃和積極的籌備。
皇太極;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滿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極於盛京病逝。(死的時候比較突然,有說腦溢血)當時握有軍權、爵位在郡王以上並手握重兵者共有七人: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郡王阿達禮。 從實力與聲望而言,前面四位更強。 代善年六十一歲,是努爾哈赤第二子,皇太極之兄,原是大貝勒,掌正紅旗,德高望重資格最老,比較保守安穩,從無取位之心。 濟爾哈朗,四十五歲,努爾哈赤侄子,皇太極堂弟,掌鑲藍旗、雖然資歷很深,但屬於紅帶子,非嫡系。
多爾袞,年三十二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年輕英俊,皇太極之弟,掌正白旗,善征戰有謀略,得皇太極信任,繼位呼聲很高,有志向!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該年三十四歲,是皇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對手,他雖是繼妃所生,但從小即跟隨父祖經歷了戎馬生涯,能征善戰屢立功勳。 早在天命年間豪格就被授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進封親王,不僅是皇太極諸子中沒有匹敵的出類拔萃者,亦是皇太極手下著名將領之一,承父業應該是不二人選。
儘管阿濟格、多鐸也有爭皇位的野心,但實力遠不如前四人,相比之下無足輕重,且多鐸是多爾袞一母所生的親弟弟 ,看來,皇位競爭者只有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了。就這樣,在皇太極死後的當天晚上,一方以“多爾袞”為首的及以另一方“豪格”為首的雙方,在各自擁護自己的旗主的組織下進行了謀劃。
皇太極活著的時候與後來的康熙帝,都曾經在他們“滿洲人”私底下苦口婆心地說過這樣的心裡話:我們滿清加上蒙古一起號稱為“八萬鐵騎”,放到“漢人”堆裡只不過是一把鹹鹽,要想征服中原必須得先征服漢人,所以我們千萬不可“內鬥、要齊心協力”呀!雙方又分析了各自的形勢,爭下去必然要流自己滿洲人的“血”,不如雙方各自退讓,共同推選一位大家都滿意的人來做“皇帝”。
據傳說;自打“孝莊文”(慱爾濟吉特氐、又名布木布泰1613——1688年)皇后嫁到“皇太極”做妃子生下來一個阿哥三個格格,被皇太極封為“莊妃” ,那麼莊妃生的這位六歲的“福臨”被擁立為大清帝國的新“皇帝、為順治皇帝”。
劇野史流傳:是以“多爾袞”為首的雙方從大局出發,為了避免內亂而做的退讓,而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孝莊文”太后的幕後活動分不開的。孝莊是否籠絡了多爾袞,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的著述也沒留下很多的記錄。總之;福臨是當上了皇帝,是為“順治皇帝”,有機會當皇帝的多爾袞據說為了一個“情”字,放棄了當皇帝的機會,並帶著順治皇帝進來北京城。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瀏覽、糾正、留言、評論區評論!你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