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程維開始悲情營銷,吃瓜羣衆還會憤怒嗎?

樂清事件的發生徹底打醒了沉睡的滴滴,在輿論一遍又一遍的發酵下,滴滴的程維終於坐立不安,開始上演自己的悲情營銷。

近日,由交通運輸部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和地方部門及有關專家,開始對全國主要網約車、順風車平臺公司開展安全專項檢查。9月5日上午,檢查組首先來到滴滴公司,開始進行入駐式檢查。滴滴表示將積極配合檢查。

滴滴程維開始悲情營銷,吃瓜群眾還會憤怒嗎?

很顯然,滴滴這次成了相關部門作為網約車的首要檢查對象,不管是從網約車的市場份額和事件導火索,滴滴都是這次大檢查最合適的承擔對象,儘管這不是滴滴單方面的錯,但從民眾最潛意識直觀的思維辨別上來看,滴滴毫無疑問的成了最無可辯駁的承擔者。

雖然程維認為,滴滴在發展過程中,好勝心蓋過了初心,狂奔的發展模式早已種下隱患。不過他並不覺得滴滴是一家賺錢高於一切的企業。昨日,36氪獨家披露了滴滴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的虧損情況,在這封內部信件中,程維也承認,“6年來我們還沒有實現過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淨虧損超過40億人民幣。我們出行業務對應GMV的平均Take Rate約為16%,絕大部分返還給了司機和乘客,公司整體對應GMV的毛利率只有1.6%”。

程維透露,接下來滴滴會all in安全,並升級成立安全指揮部,由他自己出任組長,柳青任副組長。安全事務部加強對全局安全體系的專業化建設和監督,全力推動警企聯動合作。

其實,在我看來,滴滴作為一家一直致力於網約車行業的引領者,其背後存在的問題不是不知道,

但其背後的資本及主導者卻為了創造虛幻的估值、流量而迷失本性在程維和柳青的道歉信中,也承認了其對規模與速度的追求而導致了對安全的忽視。

以較早的網約車市場紅來看,就是禁止外地戶籍與外地號牌車輛從事網約車業務。雖然主管部門對滴滴進行了約談,但滴滴針對性的做了調整以後並沒有徹底按照規定執行,其快車、順風車業務板塊中,外地號牌與車輛不在少數。

而此次樂清事件爆料出的客戶責任,滴滴竟然一直把客戶部分給第三方負責,這顯然是對用戶安全埋下的一個最直接隱患,同時其在產品設計時曾經主打社交概念,這就更加加重了陌生人之間對於用戶危險係數的增加,有不少開快車的司機就直接稱順風車為“打炮車”,可見其在業界的口碑有多低俗。

不過,作為一個經常跑外的媒體人而言,打車已經成為常態,儘管滴滴出現的一些惡性事件,但從滴滴的發展模式上看,其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還是利大於弊的,試想一下,如果在住在一個偏遠的地方,出租車會經常出沒嗎、如果大下雨的你會站立在雨中乾等出租車嗎等等,這些出行場景我想我們都會遇到,但自從有了滴滴等網約車以後,這些問題可以說都解決了,我們不僅可以享受更加舒適的乘坐環境,而且不必經歷風吹日曬。

當然,服務在好依然不難抵消生命的代價,不過,這種生命安全的代價顯然不僅僅是網約車行業獨有,在程維看來,儘管有人質疑互聯網出行的安全性,但我們還是看到了遠低於傳統出租車行業的發案率,看到了100%的破案率。從出租車打車軟件起步,我們陸續上線了大數據風險預判模型、人臉識別、一鍵報警、緊急聯繫人、號碼保護、行程分享、行程錄音、線上線下司機培訓等安全功能和保障措施。每天,有2700萬次司乘通話得到號碼保護;有超過40萬人分享行程,給親友報平安。每天,客服同學們處理210萬次諮詢和投訴的進線中,包括1萬多次緊急求助;每天,准入審核平臺將4萬多不合格的申請擋在門檻之外。2017年,平臺事故發生率降低了21%,後座安全帶使用率從2.5%提升到10%。大家過去所做的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而之所以出租車沒有惹出眾怒,只是因為出租這個標籤太大眾化,很難形成品牌針對性,加上出租車這個行業聚焦了所有品牌的統稱,很難和同行業在輿論上產生敵對勢力,但滴滴就不同了,因為在眾多網約車中,滴滴的市場份額明顯具有優勢,而從服務模式上看,如果滴滴倒了,其他網約車平臺會毫不猶豫的開啟渦輪增壓搶奪模式,一旦形成一定規模,其滴滴式隱患可能還會存在,因為對於人性的把控,不單單是技術單方面的原因,需要從企業文化、策略、監管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執行,以現階段的滴滴來看,顯然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請那些曾經更風的吃瓜群眾壓一壓你們心中的悲憤交加,給我們未來健康的出行環境一絲髮芽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