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房之战想到珍珠港空战

亡,阴阳家语,凶日名。旧有往亡禁忌之说,即忌拜官上任、忌远行归家、忌出军征讨、忌嫁娶寻医等等。旧黄历上标明,这一天是不吉利的一天。然而,唐将李愬就是选择这一天出师,不仅没碍事,反而打了胜仗。谁都知道,在强敌面前,要想获胜很不容易,以弱胜强就得寻求机会。李愬的想法是,越是不宜出师的忌日越是弱者应该出师的时候。道理很简单:“彼以往亡不吾虞,正可击也”。意思是,强敌在往亡这一天不会有戒备,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突袭他们。李愬的想法不无道理,他的实践检验了他的想法是对头的。李愬的动机与效果得到了统一,从而破除了往亡出师不吉利的迷信说法。

吴房之战想到珍珠港空战

周日,即星期天,本是休闲“做礼拜”的日子。然而,日本侵略者却利用这一天从空中偷袭珍珠港,造成痛苦、流血、死亡悲剧。驻珍珠港美军在这一天如此惨败,从主观上讲完全是自食苦果。其教训固然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星期天毫无戒备。当战争已经迫在眉捷之际,停泊在珍珠港的舰队官兵照例上岸休假;飞行员多数离开机场;高射炮大部存入库房等,瓦胡岛地区完全是一派假日的太平景象。当遭到日军空袭时,美飞机不能上天,军舰不能启锚,高炮不能开火,通信联络不能开通,完全处于束手无策、被动挨打的境地。

吴房之战想到珍珠港空战

吴房之战讲的是往亡突袭,珍珠港空战说的是周日偷袭。古今这两场战争给军队的启示是:戒备没有往亡、周日之懈,无备则会招致突袭、偷袭之祸。从兵法而论,军队理当常备不懈。《太公兵法》云:“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为周初太公望(姜子牙)所著,是我国先秦时期博大精深的兵家典籍。在太公望看来,凡是军队,有戒备就能坚固,若懈怠就会溃败。战争不分时间,它往往发生在人们没有想到、缺少防备的时刻。尤其是像往亡、节假这样特定的日子,如果疏于戒备,就会更危险、更可怕,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军人的“日历”中,没有懈怠二字,只有战斗、战斗、再战斗。

吴房之战想到珍珠港空战

今天,虽然不必信从往亡日,但节假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人民军队来说,越是节假日越要加强战备,警防敌人的破坏和捣乱,让人民群众过好每一个节假日。对于我们空军来说,更是如此,必须随时准备升空作战。“预则立,不预则废”;“快则存,不快则亡”。在信息化条件下,节假日仍是侵略者最易选择偷袭的时间点,应该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戒备状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惟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牢牢把握安全制胜的主动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