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白起我们脑海中肯定会想到他那些响亮而又霸气的称号,有人称他“杀神”白起,也有人叫他“人屠”白起,而这些称号记录了他在那个七雄争霸的乱世中的赫赫战绩。白起的出生可以说是上天赐给秦国的一把利刃,在那个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中,白起所在的秦国可以说已经是非常的强大了,然而白起的到来可以说是让秦国如虎添翼,在当时可以说是只要提到白起的名字时,就会令敌人闻风丧胆,白起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战必胜,攻必取”。可以说秦国也正是用白起这把“利刃”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的。提起白起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他那被后人所传送的不败战绩了。
白起,也叫公孙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那么他的凶名是如何的来的呢?大家都知道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里战争不断,然而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战争还是要属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里赵军全军覆没,而作为降军的四十万人却仍然被白起坑杀,加上战死的五万人,这一场战争,赵军就损失了四十五万人,在当时赵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就只有三百多万人,这一战就让赵国与傲气大伤。然而这四十多万人在白起的杀人账本上,也不过就是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请看他余下的可怕战绩:在伊阙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在鄢城决水灌城淹死楚军数十万;在华阳斩首魏军十三万;在黄河淹死赵军二万;在陉城斩首韩军五万,而这些都还是有史料可以考察的杀人数字。而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整个战国时期一共战死的两百多万人中,就有一半是白起所杀。而且据说在白起的一生中从未有过一败,也就是说与他对战就等同于死亡,这也就他那可怕而又霸气称号的由来。
战争是无奈的,却也是残酷的,白起可以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让人又爱又恨,爱的当然是他一生戎马战争所展现的英雄气概,还有他那一次次拼斗所留下的“美名“让人敬畏。恨得自然是他手上所占满的鲜血,毕竟那可是百万白骨与灵魂。相信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生征战沙场无数,战场上尔虞我诈、阴谋、阳谋、领教无数,都没能在沙场折戟,最后却死在自己人的手里了。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其实这个人就是范雎,范雎是秦国当时的相国,那么他用为什么要害他呢?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那么说到这我们就要说说这二人是怎么结下的梁子了,其实从长平之战后,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其实是打算一举灭掉赵国的,于是就继续发兵围困邯郸,那么韩国跟赵国自己是非常的害怕,因为当时的秦国是相当的强大的。在无奈之下他们就找到了范雎,其实这也就是韩国个赵国对范雎与白起所使用的离间之计。大致意思就是说如果赵国一亡,秦国就可以称帝,然而到了那个时候白起之前的战绩加上灭赵的功劳,白起就必为三公,而到了那时候没人能超越他的功劳,而你范雎也只能在他之下。而且秦国攻打各国虽疆土扩大,但是所得百姓之心却没多少,百姓不愿为秦国子民,与其这样还不如让韩赵俩国割地求和。于是范雎就打破了白起的计划,让俩国割地求和,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他们二人就结下了梁子。
但是后来秦昭王还是继续讨伐赵国,派白起前去,但是白起却并不同意继续攻打赵国,并且劝秦王此时再去攻打赵国并没有多大好处,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战争,虽说对赵国消耗很大,但是对秦国却同样耗资巨大,而且各诸侯过还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容易被人乘虚而入,但是亲照完却并没有听白起的劝谏,仍然执意攻打赵国,最后被出国跟魏国联手攻击,损失惨重,白起知道后说“当初秦王不停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我们可以不难想象,身为帝王听后肯定会大怒,认为白起是在嘲笑自己,可以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秦王也就跟他结下了怨念。在这之后的秦军又吃了多次的败仗,于是秦王便把矛头指向了正在家中养病的白起,秦王强行命令白起带兵出征,白起无奈,却也不能抗命,也就是白起刚刚上路出征,范雎便在秦王强逼白起出征的事上大做文章,他只说了九个字“其意泱泱不服,有余言“,也就是这九个字却要了白起的命。
虽然只是短短九个字,但是我相信范雎肯定是下了大工夫琢磨许久的,因为这短短九个字的杀伤力确实是太大了,因为这九个字并没有直接说白起的不是,但是这九个字却把白起当时出征是的情绪给大肆渲染了一番。让秦昭王浮想联翩,秦昭王肯定会认为白起有怨言没说,这怨言又是什么呢?肯定是对我的决定不满,这就是这九个字,明明什么都没说有却好像说了千言万语,简直是用软刀子杀人啊!
也就是这样白起在半路上便接到了秦王赐死的命令。于是他便拔出剑:“我有什么弥天大罪,何至于这个下场?”过了许久之后,有叹息的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说罢,便将战剑刺向了自己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那个群星璀璨的乱世长河中,有多少铁血男儿于乱世中闪耀,却又在朝野中争斗中埋骨呢?
閱讀更多 歷史吧扎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