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故事:問路

舊時,村西的田間土路上,一農夫頭戴草帽肩扛鋤頭,腳步輕盈的自東向西而行。其後,來一騎自行車且把上挑紅纓的摘豬藝人,從他身邊匆忙掠過,突然,剎車,雙手按把,左腿單腳著地,右跨壓梁,回頭問農夫:“哎!前邊兒,啥莊兒呀?”該農夫乃爭理之人,見其魯莽不懂事理,內心不悅,輕蔑地舉手搖擺著,“阿!——阿阿!——阿阿!……”騎者見狀,扭過頭,右腳一登腳扎,屁股往後一坐,起步前行,嘴裡自言自語的牢騷:“真他媽倒黴!問路嘞碰著個啞巴!”農夫聽見,大怒,直言快語“你她媽才啞巴嘞!問路嘞,連個大哥也不叫,就是不給你說!”這時,騎者逃跑似的急駛而去……


延津故事:問路


說來也巧,不一會兒,又有一騎者趕上,文明地下了車,輕聲問:“大哥!去子廠兒咋走?”此時的夫,心中氣憤未消,腳步一停,疑問的打量騎者:“啥?子腸?”內心暗想:“只有野廠兒(村名),哪來的子腸兒?”但見其態度,與前者迥異,簡短的思想鬥爭後,將錯就錯,“這裡是大肚皮,往前過去水門口就到子腸了!”說罷,扭頭直走。

騎者聽後,不明白,疑惑不解,扶把停車,暗自猜測:“啥意思?莫非我說錯了?”片刻的停留後,推車急走幾步,追上,笑問:“大哥呀!我是不是問錯了什麼?”夫見其態度誠懇,怒氣頓消,停下:“當然了,這裡只有野廠村,沒有子腸村。”“哦——”騎者恍然大悟,微笑著追問:“哥!那——那——野廠兒,咋走?”夫已心平氣和,停下,耐心的用手比劃著:“我身後的是王泗坡(村名),往前是水口(村名),過了水口再往前就到野廠了!”騎者聽後,“謝謝啦!”夫往前一擺手,“去吧!不用!”騎者上車,高興的揚長而去。之後,夫不自主的說了一句“這還差不多!”


延津故事:問路


這是舊時的真人真事,常被村民作為閒聊的談資。在今有定位服務和手機導航的今天,人們即將告別路痴,張口問路也將愈來愈少。但當我獨處之時,思而想之,曾經的問路,前後兩個騎者,同是問路之人,只因態度不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細細想來,腦海裡頓生啟示:社會就像一面靜子,折射著我們的內心,你若開心的面對,它還你微笑;你若悲傷的面對,它還你眼淚;你若施暴於人,必有人還你暴力……心態決定了眼前世界,你若選擇了坦然,它就充滿了淡定和從容;你若選擇了抱怨,它就充滿了絕望和仇恨;你若選擇了奮鬥,它就充滿了進步和成功;你若選擇了感恩,它將充滿了陽光和希望;你若選擇了安逸,它將充滿了頹廢和消沉……

茫茫人海,物慾橫流,今天的我們該何去何從?


延津故事:問路


作者簡介:潘開新,延津縣馬莊鄉王泗坡村人,高中文化,是一名專業貼瓷磚的裝修工,熱愛文學,性格內向,閒暇時寫點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