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与魏碑有什么区别吗?

千千千里马


魏碑是楷书中的一个分支,它与楷书的区别在于:楷书是毛笔写的,魏碑,是用刀刻的。

魏碑,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人拓跋跬建立的大魏政权。在那一时期的石刻文字。这一特殊的书法形式,是处于战乱频繁,人们为了祈愿平安而作的造像和一些碑铭。它并不是人们通常的书写形式。大多数的魏碑制作粗糙,直接就是钻子单刻而成。魏碑且全部都是工匠所做。他们之中,甚至有人连字都不识,完全是照葫芦画瓢。遇到这样的,还算你幸运,他没有添加自己的东西,照模照样的给你刻。遇到工匠粗识几个字的,完全就是一场灾难。大凿子砰砰砰的按着自己的意思来。粗犷膘悍。全无一丝一毫的翰墨之气。

楷书,是以钟繇、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书写于尺牍之上的翰牍。东晋南迁,东晋士族阶层随之南下,而王羲之家族,是倡导司马政权的重要力量。王氏家族在东晋时期,把持着司马政权的朝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氏子弟,多为朝廷高官。王氏一族,人人擅书。对南朝的宋、齐、梁、陈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南朝士人,处于偏居一隅的状态,对北方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顾。即使是今天,大家心里仍然有强烈的大汉情怀,浓浓的文化自豪感。

南方崇尚的是以钟繇、王羲之的翰牍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帖学。帖学讲求书卷气息,以神、逸、韵、趣作为书写中的原素。书写讲求自然。与魏碑单调狂悍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衿tjk


谢谢你的提问。楷书和魏碑从脱胎于隶书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楷书和魏碑都是隶书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新发展。

隶书继续“简化”就产生了楷书和魏碑。

那么,是楷书早,还是魏碑早?应该是一样早。


不同的是,楷书这一路是贵族书法家的创造,而魏碑是草根书法家的创造。

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楷书的鼻祖就是钟繇。钟繇的书法颇受上层知识分子的喜爱,所以,钟繇这一路的书法风格和笔法,就有一个流传有序的继承体系。东晋书法家羊欣把这个传统总结得基本没有问题。

他说:“神人传于蔡邕,蔡邕传于文姬,文姬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从晋代一直传到唐代,被唐太宗定为法书,所以,唐代以后的书法基本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了,一直到我们今天,也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看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就知道的很清楚了,这个体系,第一,都是由贵族阶层推广的,而且,风格差异非常小。第二,从高层逐步扩大到了下层。第三,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一直保持书法风格的最大一致性。


而魏碑呢?我们现在一般认为,魏碑是北魏时期的碑刻,主要流行于北方。

这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的极大误解。

从晋代开始,隶书的时代基本宣告结束,但是,并没有马上结束,因为,当时并没有国家政令要求隶书不能写了。

恰恰相反,隶书还是当时的主要书法。

也就是说,两晋时期,大众书法还是隶书时代,这是基本可以得到考古证实的。比如,王羲之的妻子,比王羲之晚了将近50年去世,她的的墓碑也是隶书书写的,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到东晋时代,也不是很多人都写王羲之的那种楷书的。

但是,东晋时代和东晋以后,隶书继续在发展变化。

这种变化的方向虽然不是很明确,但是,已经在改造隶书。

这些被改造的隶书,就叫魏碑了。

所以,初期的魏碑有很多隶书的笔意,这就很好理解了。


在大众改造隶书的过程中,必然风格多样,所以,魏碑的书风是非常多样的,这是因为魏碑书法家,大部分是基层读书人,他们都书法得益于隶书,而且,每一个魏碑书法家学习隶书的版本都不一样,所以,魏碑书法的风格也就多姿多彩了。

那么,魏碑的最后发展是什么?当然是“楷书化”,所以,隋代到唐初的魏碑,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与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实现殊途同归了。

所以我们说,魏碑与楷书只是发育迟早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体的。


千千千里马


感谢你的提问。我们上图来说明!

这是欧阳询的楷书:


这是魏碑《元佑墓志》:


魏碑字形多为方形,且方棱较多,字体较为粗

楷书的结构比较完整,法度严谨,提按顿挫分明。


书画界艺术


谢谢你的提问。楷书和魏碑从脱胎于隶书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楷书和魏碑都是隶书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新发展。

隶书继续“简化”就产生了楷书和魏碑。

那么,是楷书早,还是魏碑早?应该是一样早。

不同的是,楷书这一路是贵族书法家的创造,而魏碑是草根书法家的创造。

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楷书的鼻祖就是钟繇。钟繇的书法颇受上层知识分子的喜爱,所以,钟繇这一路的书法风格和笔法,就有一个流传有序的继承体系。东晋书法家羊欣把这个传统总结得基本没有问题。

他说:“神人传于蔡邕,蔡邕传于文姬,文姬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从晋代一直传到唐代,被唐太宗定为法书,所以,唐代以后的书法基本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了,一直到我们今天,也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看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就知道的很清楚了,这个体系,第一,都是由贵族阶层推广的,而且,风格差异非常小。第二,从高层逐步扩大到了下层。第三,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一直保持书法风格的最大一致性。

而魏碑呢?我们现在一般认为,魏碑是北魏时期的碑刻,主要流行于北方。

这是对中国书法发展的极大误解。

从晋代开始,隶书的时代基本宣告结束,但是,并没有马上结束,因为,当时并没有国家政令要求隶书不能写了。

恰恰相反,隶书还是当时的主要书法。

也就是说,两晋时期,大众书法还是隶书时代,这是基本可以得到考古证实的。比如,王羲之的妻子,比王羲之晚了将近50年去世,她的的墓碑也是隶书书写的,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到东晋时代,也不是很多人都写王羲之的那种楷书的。

但是,东晋时代和东晋以后,隶书继续在发展变化。

这种变化的方向虽然不是很明确,但是,已经在改造隶书。

这些被改造的隶书,就叫魏碑了。

所以,初期的魏碑有很多隶书的笔意,这就很好理解了。

在大众改造隶书的过程中,必然风格多样,所以,魏碑的书风是非常多样的,这是因为魏碑书法家,大部分是基层读书人,他们都书法得益于隶书,而且,每一个魏碑书法家学习隶书的版本都不一样,所以,魏碑书法的风格也就多姿多彩了。

那么,魏碑的最后发展是什么?当然是“楷书化”,所以,隋代到唐初的魏碑,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与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实现殊途同归了。

所以我们说,魏碑与楷书只是发育迟早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体的。




宝蕴斋万题方


简言之,魏碑是刀刻的碑文楷体字,楷书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楷体字。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人们习惯的将魏朝的碑文楷体叫作魏碑,将唐以后的楷书字体称之为楷书。所以,在书法教学当中,只要是一提楷书,多指唐楷,用以区别于魏楷。

唐楷平稳,魏碑自由……


魏楷,是成熟于魏朝,并且逐渐规范、通行的一种书法字体类别。字体姿态万千,风格种类繁多,一帖一貌,各有千秋。


由于这种字体,多用于碑碣墓志铭文书丹(多数样稿已失),我们见到的多是碑拓,也就是说,是刀刻出来的楷体,故而叫魏碑。

其实,魏朝不单单只有碑文体楷书,也有手写的楷书,比如敦煌写经,多是毛笔小楷书法字体(字帖)。

因此,我认为,应该将魏朝的碑拓和字帖,统一称作魏楷比较确切。

魏楷,是晋、唐以后历代楷书技法之源泉。

所以,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如果练楷书,应从魏楷起步,学碑、学帖都可以,这是两条路线。或者从元代赵孟頫的小楷、中楷入门,因为,赵孟頫的书法,直接取法于魏晋,走的是正宗的老传统之路。
即使开始学唐楷打基础,当进入创作领域之后,就会发现缺少储蓄,想写出个性,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必须要补上魏楷这一课才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966e00036887c08f4f11\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

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由隶书发展而来。

古人刻碑始于秦,盛于东汉,至北朝时蔚然成风。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丶北周,这二百余年北朝诸帝皆喜金石,刻碑之风极甚。

而南朝禁碑,故南碑传世甚少。南北朝碑版以魏为主,故北碑又称“魏碑”,是我国楷书艺术中的瑰宝。

从出土的北魏墓志来看,正因为它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的初创时期,故面目多变,饶有古质之趣。

而楷书直至唐代才发展至鼎盛,唐楷法度严谨,体势端庄,笔意精到,结字稳当,为后人树立起楷书的典范和法则。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楷书以唐楷为巅峰,法度森严,毫厘不差,国人多习之,千篇一律。故己固化,成了凝固了的艺术,习字的话可以继续玩。魏碑以北魏石刻为载体,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是书法的较佳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