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那么热,get一下古人怎么消暑解热

夏天夏天悄悄来过留下满头汗,离不开离不开,空调吹的风。

想不通想不通古人能怎么过?

像古装影视剧里演的那样,富贵人家或者宫廷里,将冬天储存的冰块拿出来,摆在房间的四角融化降温,又或者拿出笨重的铜制大风扇,人力发风,再喝上一碗酸梅汤。而没有条件存冰的人家,就得摇着大蒲扇,跟随者树荫转动。

Low,太low。

唐代最潇洒不羁的大诗人李白可不是这么想的,人家到了夏天就喜欢躲在山中避暑,然后把自己脱光,躺在小树林里,任凭山风吹过,取自然的凉意。

这样的消暑,惬意是惬意,但是放在现在,小树林可怜到用棵来计算,并且城市周边的小树林估计都被驴友们踩了个遍不说,就是夏天的什么苍蝇蚊子之类的小生物尤其是恐怖,再说裸奔这种事情也是很不文明滴。

而同是文人的陆游就文雅的多了。

陆游将纳凉的地点选择在湖边柳树下,再放张折叠椅躺着,闻着荷香数星星,还能就地取材来一叶碧筒饮。

西安那么热,get一下古人怎么消暑解热

哇,“碧筒饮”是什么?

暑天之时,驾舟泛于湖上,将酒倒在鲜绿的荷叶之中包起来,饮用之时,捅破荷叶,以柄做杯来饮酒。

将盛满美酒荷叶系紧,然后放在人嘴边,用筷子刺一孔饮下,如果一口喝不完则要重饮一次。荷叶为杯,以筷子刺孔而饮,还不准洒漏,否则要挨罚,挨罚者当不在少数,皆大欢喜。

单看“碧筒饮”三字,带有凉意,清冽淡雅。

而碧筒饮带着些文人雅趣,但是冰块就通俗多了。

西安那么热,get一下古人怎么消暑解热

据考证,碧筒杯最早始于魏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写了一则魏晋的雅事:历城被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筒杯。

喝酒在水边,当然得鱼来相配。大吃货苏东坡对这样的饮酒娱乐极为推崇,他这么说: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坡守杭时,想屡作此供也。”

到了明代,赏荷的风气以苏杭为盛。西湖碧波之上,人们划舟入荷叶深处,饮碧筒酒,直到皓月当空,尽兴而返。

古时太湖边上有一“消夏湾”,夏日到消夏湾赏荷一时成为时尚,当时“游人放棹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往往留梦湾中,越宿而归。”

每每读到这些,让人真想穿越时空隧道,做一回古人,饮一回风雅。

古人有荷叶饮酒的趣事,更是大胆地尝试过用荷花做杯来饮酒。

将小巧的酒杯,置于荷花之中,饮用时,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

陶宗仪曾经说:“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其风致过碧筒远甚,余因名为解语杯”,荷花杯的风致远在碧筒之上,美其名曰“解语杯”。

碧筒酒是一首纳凉曲的话,解语杯就是一阕虞美人。

西安那么热,get一下古人怎么消暑解热

暑夏时节,能够遇到一池荷花,是一件快事。能够和志趣相同之人一起饮碧筒酒,更是幸事一件。

虽然我们采菊东篱,把酒话桑麻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可以一起在田里乡间选择属于大自然独有的清凉。

乾坤在此,云天在此,人与花皆在岁月之中。

你说,怎一个“好”字了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