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

眷戀清晨



這個問題挺能刺激我的回憶的,中學時的數理化自認還可以,高三的時候,物理拿過奧賽省二等獎,數學拿的奧賽市二等獎,雖然過去20多年了,知識也還給老師還的七七八八了,不過,對於數學、物理這兩個相通的學科,我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首先,所有考試的題,甚至奧賽的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幾乎100%都是中學課本中全部學過的,整個教育體系並不會鼓勵你超前學習大學的微積分這些知識,一定是在中學的教學大綱知識體系中進行試題的設計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看答案解析的時候都能看懂的根本原因,因為都是學過的知識點。


其次,知識點學過,並不代表記的牢,尤其高中階段,學習的知識量非常的大,每一個公式、定律,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相互之間還有關聯性,如果不進行大量的練習,這些知識點就會在你的大腦中被擱置、淡忘,變成一些模糊的記憶。所以,大量的、有難度的、覆蓋全部知識點的習題的反覆練習非常的必要。我記憶特別深刻,高中的時候,經常是數理化的練習冊,老師發的指導用書,那種2、300頁一本A4紙的,通常喜歡兩個星期以內做完一本,一定是覆蓋了所有知識點的,我可以沒白天沒黑夜的做,做完之後,可能1、2個月都不會碰這個學科的習題,但是因為經過反覆的聯繫,習題的內容、知識點、出題的套路模式,都深深的印刻在腦海中,所以那時候學校組織模擬考試,通常都是按1.5-2.5小時的考試時間,我從來沒有超過40分鐘交卷的,因為大多數考題我看題目就知道答案了。呵呵,別不相信,我是95屆湖南的考生,都是血戰拼出來的。所以到高考的時候,數理化三科考完以後對答案,我能確保前面110分左右的填空、選擇、判斷題做到1分都不丟。


再次,數學、物理知識的學習需要對超級複雜的題目進行挑戰,比如奧賽的題目,因為只有這樣的題目才會在裡面設置非常精巧的機關和複雜的邏輯,如果你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挑戰不可能,窮盡你知道的知識點去演算、推敲、猜測可能的解題思路,一旦做出來一道題,對你的知識的鞏固效果會遠遠超過你做100道普通難度的習題,而且經常進行這種挑戰,會極大的拓展你的思維方式,讓你把各種公式、定律給連貫起來,做到舉一反三。所以我現在記憶特別深刻的就是中學那個時候,為了解開一道數學題,經常會一做就是4、5個小時,熬夜到晚上2、3點也一點都不瞌睡,那種激情,真是難以忘懷。經過這樣的訓練,到後來我做複習都不是看書的方式了,完全就是腦袋裡面放電影的形式,1、2個小時就能把中學的物理、數學的知識點播放一遍。

以上談的是我自己的經驗體會,雖然過去20多年了,但仍然記憶猶新,也希望所有的學子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永攀知識高峰。

***************************

我是二胎孩子的全職爸爸,帶娃休息間隙,偷空答個題,放鬆一下被小傢伙蹂躪的神經,就是這個樣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啦~


元寶爸的育兒日記


因為你沒有「走迷宮」的能力。

我來舉個例子,下面這個迷宮,看起來很難對不對:

但你看到了答案之後呢?

你會覺得答案完全正確,沒有任何不可理解的地方。只有一個問題:

我怎麼就沒想到?

「我怎麼就沒想到」,這是大家在做數學題時經常發出的感嘆。其實,做一道數學題就像是在走迷宮。按照數學的定理,你向哪裡走都可以。只不過有的方向通向答案,有的則不是,還有的甚至會原地繞圈子。

答案在展現給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它顯而易見。因為難點不在於答案本身,而在於方向。

如何找到這個方向呢?在於搜索能力,以及經驗與練習。

走迷宮有一個機械的方法,可以保證絕對能走通:一直向右走,如果不能向右,則沿著右邊的邊線走。

用這種方法,可以保證走通迷宮。這就是「搜索」。

但這種無腦的搜索是很費時的。就像我們有時做題,會無腦的嘗試各種方法。事實是,不同的方向是由權重的,不同的策略不是平等的。面對一個問題,有經驗的人會直接看出,哪些策略更好,哪些看起來差一些。而這個策略的選擇,就來自於經驗,有的來自於練習,有的來自於理論。比如波利亞的《怎樣解題》,就是對策略選擇的一個總結。


章彥博


記得有次高中考試,數學我考了全校第二,與第一名僅僅差三分,迫不及待看到正確答案時,極其懊悔,因為我都能看懂,卻沒有寫出來。那麼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這是為什麼呢?



一、數學學科的特殊性

上學的時候,我個人很害怕數學,因為總是考不好。數學不像是語文,更考察學生的思考和邏輯能力,還有立體抽象思維。通常來說,男生的理性思維更活躍和有優勢。而有些人天生據適合學數學,150分的數學卷子經常考滿分,他的答題思路甚至和答案一模一樣。



二.如何解決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學了新的知識點,一定要去練習,否則就是白學。數學其實並沒有那麼恐怖,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反思中總結,提升中運用。高中的時候老師,總說多做點題。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總會發生巨大的質變。就像是迷宮一樣,總要自己慢慢摸索,不能指望他人。不論是做題還是生活中,時刻培養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做數學題時候,要掌握大方向以及邏輯,具體的細緻末節不是重點。



綜上,做數學題時,需要掌握的是大方向,就像吃魚先把魚刺剔除一樣。適當的題海戰術可以讓你面對數學題遊刃有餘。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我對不起我數學老師,高考之前的複習太過膨脹了,結果考出個什麼玩意


在複習的時候,就是感覺自己什麼題目都會做,然後模擬考的時候,總是差強人意,對答案的時候,又會發現解析裡面少有自己看不懂的,於是自己安慰自己,其實這些題目都自己都是會做的,只是太粗心了,下次注意就好。到了下次考試的時候,又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又會同樣的自我催眠。現在想想恨不得錘自己一頓。


看懂了,只能代表自己已經理解了這個知識,但是不代表你會去主動使用他們,就像幾何題目裡面的輔助線一樣,劃了那條線人人都會做,沒有了那條線,就只能乾瞪眼了。劃一條線每一位學子都會劃,但是知道劃在哪裡才是關鍵所在。同樣的會用,不代表一定就能做的對,沒有人可以永遠的不出現失誤,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儘可能的減少失誤的幾率。因為學生往往在同一個問題上跌倒無數次的思維慣性的存在,錯題本也就應運而生了,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糾正會做卻總是失誤的學生。將他們從會做引導向做對。


我曾一度以為題海戰術沒有作用,因為我認為自己會,實際上我只是看的懂罷了。題海戰術存在的意義在於他可以經過成百上千的磨練讓類型題的解法變成學生的第一反應。成為腦海中的記憶。這樣走過來得學生不會做得也變得會做了。


簡族


你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思維。

數學不同於一般的自然學科,十分抽象,依靠幾個定義,幾個公理,就推論出整個體系。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學科,都可以通過實驗去驗證,而且理論都會不斷地修正,數學就不是這樣,它不需要實驗去證明,而且已經被證明的命題,便肯定是正確的。比如勾股定理是歐幾里得幾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定理,早已被證明,兩千年來沒有人能推翻它,以後也不會有。但是像物理學,亞里士多德時代的概念和牛頓時代不同,牛頓的經典力學如今又在很多方面被量子力學修正,將來也一定有針對量子力學的修正。

說這些,是想說明一點,要想學好數學,就得有一個縝密的邏輯思維。

很多人在中學階段學習數學的時候,都會執著於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十字交叉法,比如判斷升降函數的一些規律等等。其實,數學好比是一座大樓,真正應該掌握的,是一個個定理或公式推導的過程,這些才是大樓的框架,至於那些做題技巧,只是在這個框架之上的一些附屬品罷了。

所以,如果做數學題,看答案能看懂,但是自己做就不行,根本原因就在這兒:沒有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你看別人推導,從打地基到該樓,似乎很順暢,最後得到了結果。但是你關心的只是這個結果,卻沒有想,在獲取這個結果之前過程是怎樣的,所以等到自己做的時候,就抓瞎了。

學好數學,重要的並不是題海戰術,真正知道怎麼做了,有這麼幾道題練練手,也就差不多了,反之,如果只是依葫蘆畫瓢式的做題,一直建立不起自己的邏輯思維,那麼就一直陷在怪圈中,難以前進。


分子美食家


做數學題時,自己想不出來,而翻到後面看答案解析時卻全都能看懂,充分說明了一個成語——知易行難!

初中的時候,數學老師就一再的強調,數學需要去做題,而不是隻聽講。但是我們都當成耳旁風。後來又有一次小測驗,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考得不好,甚至有好多比較簡單的題都做錯了。我們有的同學就說,這些都是粗心大意做錯的。數學老師大怒,說道,那還是你不熟練,你怎麼就能一眼分出你大爺和你爸呢?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話糙理不糙啊!

其實,數學這個學科,由於最講邏輯,因此只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是很容易聽懂的。但是,很多邏輯體系,完全消化其實是比較難的。因此,必須在反覆做題,不斷思考和體會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出現題中所說的自己想不出來,也要列出自己思考的過程,看看卡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去看答案,從中找到自己對邏輯體系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即不僅要能理解也要會動手做。


地震博士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說,這就像是人生一樣的,沒有預知的能力,當然覺得很茫然,但如果你擁有了預知的能力,知道未來是一個什麼樣子,是不是就會按部就班,處變不驚了呢?好吧,準確來講,這個比喻其實一點兒也不恰當,但它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知道結果時前方當然是前面一片黑暗,但知道了結果再來往前推導,因果關係就會變得清楚明瞭,顯而易見了不是嗎。


我們都知道理科的學習需要大腦極其強大的邏輯能力和推導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一般情況下上學的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化學是豬學的,數學是人學的,物理是神學的,可見學生們對理科三大科目的認識是這樣的,物理最難,數學次之,化學最後,

當然,學霸們就另當別論了。


當然了,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們想知道的肯定不僅僅是上述的理由,大家要麼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要麼就現在正是一名學生,解題的一般步驟不用多說了吧,讀題,分析題幹,找出已知條件,再從已知條件向結論推導,邏輯思維一定要嚴謹,如果漏掉了什麼也許就和答案擦肩而過了。


但往往自己做題時就會有什麼東西被自己漏掉,於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而一但看到了答案就不同了,解析裡的就是解題知識點的提示,恰好就將關鍵的地方串聯起來,因此一目瞭然。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才能做到像參考答案一樣,每個步驟清晰明瞭,如有神助呢?正如韓愈在《勸學》中說的那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習這個東西其實是沒有什麼捷徑或著是竅門的,唯有勤學苦練,不停地刷題,從中積累經驗,總結知識點、考點,舉一反三,相信在不懈的堅持之下,解題時一定會像看到答案解析一樣,思路清晰,如有神助的。


決勝網


這並不矛盾

就像你能看懂魯迅的文章,難道你能寫出跟他一樣的文章出來嗎?並不能.數學題也是如此,並不是你看懂了,你聽懂了你就能做出來的.數學並沒有這麼簡單易學.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情況...

看懂的聽懂的並不是你自己的思路

在解題時,我們需要不只要動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要具體分析題目的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知識點掌握不好或者分析不到位都會導致解答不出來.能看懂聽懂的說明知識點掌握還可以,但是缺乏分析選擇恰當的方法就會導致無法解答.例如初中全等三角形證明題,可能用到的是SAS,AAS或者HL,同時也有可能是要作輔助線,輔助線呢又有好幾個方向可以選擇;若是這樣的題目,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根本沒用,要分析和試錯,分析好使用哪條進行判定,作輔助線不斷試錯,才能知道哪個方法是適用的.

而看懂和聽懂,同學們只是聽正確的解答方法和過程,其中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而不用其他的,為什麼其他的不行,這些都需要學生們思考與回答.故要提升解題能力,就要提升分析能力.


學霸數學


數學本質是工具,用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課本上寫了定義,定理,公式這些工具,而學生不僅僅要知道有這些工具,還要學會挑選工具,使用工具,也就是指的解題思路……

迴歸題主的問題,看了答案就懂了,是因為你只掌握了前一小段,也就是你知道有這麼多工具:定理,公式,定義等,後面的選擇工具,怎麼用,你根本不知道,而答案裡這2個都有,所以你能看懂!

例如15*17=?這道題,學生首先要學乘法口訣表,然後從口訣表裡挑出一五得五,一七得七,五七三十五等工具,解題思路就是先用乘數的個位數與被乘數個位相乘,即五七三十五,寫5進三(後面我就省略不寫了)!

對於這道題,看答案就懂的人,他只知道乘法口訣,不知道怎麼去從口訣裡挑有用的幾個,更不知道挑出來以後要怎麼用


亦靨


這是你數學思維能力不夠的體現。

我們做題時經常有這種感覺:明明就差一點點就做出來了,但這一點點就是想不出來,直到看到答案才恍然大悟。差的那一點是解題的關鍵,就好比河的兩岸,沒有中間的橋樑你是過不了河的。

然而橋樑不是一天建成的,這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數學思維的鍛鍊也是如此,數學思維能力達不到一定的水平,很容易形成題主所說的問題。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是題海戰術。雖然很多人反感這種做題方式,但是通過大量的刷題能形成一種感覺,就好像語感,這種感覺能讓你在做題時如魚得水,解題思路很自然地就出來了。

二是方法總結。做題時注重方法總結,研究多種解題思路,將掌握的解題方法與思路應用到題目上,做題時就不會顯得舉足無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