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避稅天堂 CRS出台32萬億美元巨款何處藏身


攻陷避稅天堂 CRS出臺32萬億美元鉅款何處藏身


70年前,避稅港還不像今天這樣惡名遠揚。它們曾經和保護區一樣。二戰時期的猶太人就曾利用瑞士銀行的保密性,保護了自己的財產。

如今的避稅港則是全球富豪們逃避監管的藏寶庫—依靠複雜的資金流向,外界需要花大力氣追蹤,甚至仍無法得知最終錢到了哪裡。

今年9月起,第二批47個CRS成員的首次金融賬戶資訊交換正式展開,隨著這張全球金融監管的大網鋪開,隱形富豪的好日子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然而,沒有簽署CRS協議的美國向他們張開了雙臂。在多個避稅天堂陸續被攻陷之際,美國可能是一塊最後的綠洲。

【合法的避稅天堂】


1898年,一名叫Reginald Appleby的軍人在神秘的百慕大群島上創辦了毅柏律師事務所(Appleby),80年後,這家事務所已經遍佈全球。

外界對它所知甚少。但擁有120年曆史的毅柏,其主營業務和聲譽則在世界超級富豪群體中廣為流傳—匯聚世界各地的律師、會計師及銀行家,專門為客人管理離岸公司、銀行賬戶,協助他們避稅及保密財政狀況。

去年11月5日,一份財務報告的意外曝光,讓毅柏真正進入了大眾視野。報告直指百慕大、巴拿馬、開曼群島等19個避稅港的亂象,超過1340萬份資料中,大部分是毅柏的客戶。該報告不僅涉及蘋果、耐克等資本巨頭和電影、體壇明星,還將多國政要名人捲入了輿論漩渦之中。

報告甚至直指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通過境外密賬與俄羅斯官方基金搭橋。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約1000萬英鎊的私人財富則投入了離岸避稅天堂,替女王經營其價值5億英鎊私人地產的“蘭開斯特公爵領地(Duchy of Lancaster)”’將這筆錢存入了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的基金中。

但這些並無法指責避稅綠洲存在的不合理—可能僅悖於商業和政治上的倫理。

數十年來,以加勒比海為核心的離岸金融體系逐漸完善,彷彿是監管之外的平行經濟世界:銀行提供避稅協助,律師團和企業則設計複雜的規則,以模糊資金流向。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不無沮喪地說過:“無疑,全球避稅是一個巨大問題。這個問題在於,其中很多行為是合法的。”

【層出不窮的避稅手段】


“我們這樣的人是不需要納稅的,只有小人物才納稅”,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地產巨鱷利昂娜·赫爾姆斯利(Leona Helmsley)如是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加布裡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在研究離岸金融體制時發現,全球最少有8%的資產被隱藏起來,“數據顯示,大部分財富上層的收入都是以犧牲其他人的利益為代價的”。

ICIJ (國際調查記者協會)亦指出,全球富豪每年避稅中消失的秘密款項預計超過7.9萬億歐元。

OCE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劃定了38個“避稅天堂”,它們吸引富豪的原因驚人的一致:寬鬆的資本和外匯管制、嚴格的信息保密措施、簡便的公司註冊程序和輕微的賦稅。

蘋果公司曾利用“雙重愛爾蘭”的漏洞,將海外營收的55%全數轉移到愛爾蘭子公司的名下。2014年以後,蘋果又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離岸操作,將愛爾蘭的子公司轉移到了英國皇家屬地澤西島(Jersey)上,使1280億美元的海外利潤免予交稅。

將財富置換成飛機、遊艇、古董和珠寶等也是避稅的手段之一。俄羅斯頂級富豪米赫爾松((Leonid Mikhelson)就曾通過猶他銀行的幫助,在美國註冊了一架價值6500萬美元的私人飛機。

【離岸財富或在美國上岸】


各國政府對於利用跨境金融賬戶逃稅的行為可謂深惡痛絕。

2014年7月,OECD發佈了CRS這一跨政府協議,旨在建立國際金融賬戶資訊交換機制,共有10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進來。在這一框架下,成員國之間幾乎所有的海外金融機構、納稅人的個人和資產信息都要被交換,在跨境金融資訊交換透明化的趨勢下,隱形財富的跨境乾坤大挪移似乎再無法奏效。

事實並非如此。

自2017年9月份第一批CRS成員(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印度、大部分歐洲國家等54個國家/地區)展開第一次信息交換以來,離岸財富的流向便悄然發生轉變。

2018年1月30日,TJN(英國非政府組織稅收正義聯盟)公佈了今年的FSI(金融保密指數)報告,並指出全球的避稅天堂共藏匿21萬億–32萬億美元。該報告還特別提到,2013年排名第六的美國在2015年躍升至第三,今年又攀升至第二,僅次於瑞士,“隱匿在美國的海外資產比重大幅上升”。

雖然美國在打擊跨境避稅方面雷厲風行,就連UBS(瑞銀集團)的保險櫃都在2009年被美國無情撬開過,但事實上美國並沒有加入CRS。

因為早在2010年美國便提出了著名的“FATCA”條款,即“外國賬戶稅收遵從法案”。通過這一不平等的雙邊信息交換協議,美國既攔住了外逃的資本,又曖昧地保護了在本國註冊的公司及儲戶信息。

CRS來襲,置身事外的美國自然成為了藏匿秘密資產的首選地點,況且美國的特拉華州和內華達州等地一直以來便有避稅天堂的“美名”。彭博社稱,美國正在磁吸全球離岸財富,“迅速成為新的瑞士”。

就連特朗普自己都毫不避諱:“我在特拉華州有378家公司”。《衛報》在2016年的報道中提到,在特拉華州,超過28萬家公司擁有相同的註冊地址—威爾明頓北奧蘭治街1209號。特朗普曾經的政治對手希拉里也在這座不起眼的土黃色的兩層小樓裡註冊過公司。

目前,滿足全球精英需求的金融機構,如羅斯柴爾德公司和三叉戟信託有限公司,已將賬戶從離岸避稅港轉移到內華達州、懷俄明州和南達科他州;紐約律師也在積極推銷美國,稱其為寄託資產的最佳所在。

在全球監管浪潮的助推下,一個資本的大航海時代或將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