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金融科技是把雙刃劍,能載金融之舟,亦能擊穿金融底線

左小蕾:金融科技是把雙刃劍,能載金融之舟,亦能擊穿金融底線

2017年的金融科技領域,風起雲湧,入場者多,出局者更多。

借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研究熱潮,ICO火爆異常直至失控,被認定為非法集資,跌落神壇。

而完全脫胎於互聯網金融業態的現金貸,又因為共債風險、催收騷擾、超高利率等問題遭監管層點名,要求清理整頓“現金貸”業務。

網貸整改、校園貸管理、現金貸新政,2017年金融科技的關鍵詞其實並不那麼美好。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財經中國V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做出瞭解讀與看法,也與《21CBR》記者一同聊了聊她對新金融發展的預期。

左小蕾:金融科技是把雙刃劍,能載金融之舟,亦能擊穿金融底線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 左小蕾(資料圖)

以下內容根據左小蕾現場發言與採訪整理而成。

金融創新的概念究竟是什麼?

金融創新融合科技,與科技創新應用到金融,我認為兩者沒有太大區別,都關乎創新。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金融創新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確。就是無論何種創新,都必須有利於金融市場的秩序發展。

以資本市場為例,其實高頻交易的實現就是因為計算機的硬件發展,本質上與現在的金融科技創新是完全相同的概念。那麼,所謂高頻交易是不是創新?我們是否要接納這種金融創新?這其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技術創新是推動人類勞動生產力的提升,金融的創新也必須要符合人類文明的進步,並不是所有的新東西我們都要接納它。

所謂的高頻交易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實現的小盈利,通過一秒之內下多單進行套利,本質上就是快速投機。

金融領域的創新或者說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不是那麼簡單的,與真正的科技創新推動進步,或者說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還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決不能稀裡糊塗,金融市場有金融的特點與屬性,這就要求創新和科技的應用,要有基本的底線和原則。

什麼樣的金融創新,是有意義的?

首先,所有的金融創新都必須要為實體經濟負責,不然虛擬的產品,除了製造泡沫和風險以外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國內外金融創新帶來的危機影響,我們應該記憶猶新且要反思。就比如金融衍生品資產證券化的創新,美國曾經就嘗試CDO(擔保債務憑證)的機構化,一次二次N次,最後就引發了全世界大危機。所以金融衍生工具創造必須跟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否則除了交易活動以外,純粹活躍投機行為和短期套利行為毫無意義。

例如三板市場交易制度,大家都想把三板市場的交易制度變成跟主板一樣的競價制,但實際上我認為,這樣的制度性創新與實體經濟是脫離的。三板市場更多的角色是一個孵化器,頻繁的股權交易於公司發展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如果在三板市場上進行交易制度創新,我建議絕對不要是純粹的競價交易,這個市場上的融資模式或者交易模式應該是股權投資基金的主戰場,這樣就與主板市場形成多層次的、接力式的資本體系,就像天使、風投、PE,一層一層上去,否則交易制度創新就會帶來了問題。

防範金融底線,底線究竟在哪?

說金融創新,勢必要講風險防範,眾所周知,金融活動就是一個高風險的領域,任何的金融活動都攜帶著風險。金融領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其實也在創造風險,比如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金融,那麼其風險也就是雙重的了——互聯網安全風險加上金融本身的風險。即便是最基本的信貸活動,都有經營者可能破產帶來銀行的壞賬風險,更何況複雜的情況,風險也是隨之加大的。

因此,對金融行業永遠要敬畏風險,創新和金融風險防範並非對立,他們兩個本身是如影隨形的,甚至與生俱來的。

比如為什麼是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能快速形成普惠金融業務?是因為有信用體系為前提,尤其是農村信貸,完全沒有信用記錄,就必須依賴於大數據分析,而且是非金融數據的信用體系的積累。這也是基於社交的騰訊與基於電商的阿里成功的原因。

未來的科技發展,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其他相關技術的發展,已經不能再以常規技術進步的速度去衡量了,速度更快、頻次更高。

很多時候其實是科技的發展倒逼金融領域改革,我希望所有的科技創新、金融體系改革和銀行業轉型都能夠與實體經濟聯繫起來,而且能夠敬畏風險、警惕風險。否則我們的金融科技也會帶給中國未知但全面的金融風險。

我們常說要防範“金融風險的底線”,但恐怕到現在為止,我們都沒能知曉,金融風險底線究竟在哪裡,或許金融科技會化解風險,但也有可能就是把雙刃劍,成為觸發金融風險底線的導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