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爲什麼宏觀形勢整體向好,股市卻表現一般?

“我最近總是被企業家問到,形勢什麼時候能好?都快活不下去了。言下之意就是,企業做不好是因為宏觀大勢不好。”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24日下午在中國網財經主辦的第一屆中國上市公司發展論壇上表示,當前資本市場當中參與主體仍有許多認識誤區。

實際上是經濟整體向好,但是A股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表現似乎沒有表現出跟宏觀形勢相匹配的成長性。左小蕾認為,這說明對宏觀經濟貢獻大的公司,有相當一部分不在A股公司當中。

在她看來,這反映出我們的資本市場至少在制度規則、投資者成熟度、上市公司經營等三方面存在問題。

左小蕾:为什么宏观形势整体向好,股市却表现一般?

制度改革“三做四不做”

左小蕾認為,制度改革層面要有“三做四不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發展一級市場,做好IPO,讓好企業上市;第二,讓不好的公司退市,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頑疾;第三,發展新三板市場,培育層層接力的場外資金支持體系。

“壞公司不退市,就會永遠在市場當中渾水摸魚、投機倒把,還要用各種手段去維繫上市資格,但企業的經營又不能做好,大量佔用資源,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左小蕾認為,解決企業上市難和退市難是發展資本市場必須解決的問題。

新三板市場快速發展,但是企業、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與監管層的定位存在較大偏差。左小蕾解釋稱,新三板不是一個為了交易的市場,而是嫁接天使、風投、PE,引導長期資金到新三板市場,相對長期的投資,來培育優質的上市公司。

“這些基金如果不是短期炒作,他們這個輪、那個輪的投資過程,是能夠層層篩選出好公司的。”她說,要培育優質上市公司,就要耐心培養這種層層接力型的資本支撐體系。

另一方面,她認為還有四個“不該做”。第一,IPO不應作為調控的工具;第二,有觀點建議將《證券法》當中持續盈利要求改為持續經營,可能並不妥當;第三,有人建議將市值管理寫入《證券法》,並不合適;第四,不能將註冊制改革等同於股票市場化發行。

“股票供給的調整,應該是投資者風險意識來主導的,發揮用腳投票的功能,進行市場化自主選擇。但是長期以來人們都不太講這個道理,IPO被一次又一次當做調控工具。”左小蕾說,目前對註冊制改革的理解也存在誤解,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市場都不施行註冊制,但是又不能認為他們的股票發行不是市場化,建議投資者對註冊制要更加清楚的理解。

上市公司要主動調整

左小蕾認為,上市公司表現一般,最根本的還是經營問題。

“比如阿里巴巴、騰訊,這都是世界數一數二市值的大公司,但它們不在我們境內的市場上,而他們可能是貢獻較多經濟成長的主體。”左小蕾說,調研發現,創新領域內的教育類、軟件類公司,從稅收角度能夠看到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非常大,但是並沒有在A股上市。

她建議,上市公司應該在主營業務上多下功夫,在創新、升級、技術進步上要永遠存在動力。但是目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花的工夫都不太夠,“概念”還是太多。

“我曾經跟著投資人去美國考察,發現一家公司未來價值確實不錯,但是還處在技術轉換過程中,至少三五年技術才能夠成熟。但是投資人說,可以投資。因為他有一個上市公司,把這個新概念放進去,公司就是創新概念,股價就能上漲,然後就可以套現。”她說,上市公司如果搞虛假重組,進行純粹資本運作式的借殼上市,這都是不利於上市公司成長的。

她認為,市場經濟當中企業要想做好,需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要有利潤導向的淘汰機制,當利潤沒有的時候,一定要自我淘汰,否則就要被動淘汰;二是要主動調整,不斷進行動能轉換。

“主動調整,才是生存之道。”左小蕾說,如果能夠不斷地進行結構調整,不斷地動能轉換,就可能成為一個行業裡頭的領頭羊,如果不行,也要馬上有自知之明,趕緊退出。

她建議,投資人也要發揮好自己用腳投票的作用,對市場進行監督。“一般的投資人應該是有風險偏好的劃分,但是我們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信息對所有人來說,大家對風險的評估都是一致的。”左小蕾說,我們的資本市場還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市場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