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如何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羣?

2018年8月8日,第八屆中國(洪合)毛衫文化節暨金秋毛衫採購節開幕,在當天下午,以

“智匯洪合,眾創新篇”2018中國(洪合)毛衫產業大數據與智能製造為主題的論壇在洪合眾創毛衫精品市場舉行。AMT研究院院長、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產業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新紅女士受邀參會,並發表了關於 “產業互聯網與供應鏈金融實踐”的主題演講。

新時代,如何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群?

今天中午我參觀了毛衫博物館,感觸頗深。第一,像毛衫這樣的傳統產業,其背後也有著數百年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二,當傳統產業一旦與互聯網、大數據這樣的新技術相結合的時候,一定能迸發出無窮大的活力。

作為一個個實體經濟的產業集群如何通過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供應鏈金融的深度融合,帶來整個產業、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是我們產業互聯網研究中心一直在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尤其在整個長三角區域,我們看到了非常明顯的塊狀經濟特徵,一方面產業集群特徵明顯,另一方面,比如毛衫、布藝、箱包等產業上有成千上萬箇中小微企業,普遍處於小而散的同質化競爭。如同“木桶理論”中小企業有很多短板限制其發展,而要想補齊短板,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那麼,這些企業能否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抱團取暖,形成新的產業互聯網模式呢?實踐證明:通過產業平臺可以幫助產業中小企業搭建完整木桶,提供結構性木板(基礎類共享服務)補齊,功能性桶箍(增強類共享服務)加固。

新時代,如何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群?

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是我們要共同打造一個木桶。桶底是產業互聯網共享平臺,桶身的每一塊縱向板子可能就是產業中的研發、設計、營銷、物流、金融等共享服務,桶箍就是一系列的縱向共享服務,比如知識產權、管理諮詢、檢驗檢測、品牌孵化等。於是,通過打造這樣的一個共享木桶,使每家企業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短板部分就從這個共享平臺上得到賦能。所以,打造新時代的新經濟產業集群,首先要打造一個線上的產業共享服務平臺,提供技術、金融、物流、集採等一系列共享服務;當然也不是純線上的,每一個實體產業的根基就在於線下所有實體的運轉,比如家紡城、皮革城等產業新城線下實體體驗,線上線下的結合讓每一個實體產業在產業互聯網中形成了新的變化。未來的產業格局,通過線上平臺讓我們的生意可以7×24小時不打烊,做到全中國全世界,這就是產業+互聯網可以為我們帶來的新的想象空間。

當前工業互聯網非常強調的一點是:服務型製造、製造業服務化。我們在整個生產製造過程中,除了製造還有大量的生產性服務環節,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生產性服務環節變成一個個賦能的平臺。這裡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毛衫解決的是穿的問題,而這家企業解決的是吃的問題。

鮮易這家企業原本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生豬屠宰加工企業,作為行業中的骨幹企業華麗轉身,從行業中的生產製造業演變成面向產業的共享服務平臺,它的整個轉型路徑就是:把銷售部門的營銷能力擴展形成面向全產業的鮮易網-生鮮食材電商交易平臺;把肉類的冷鏈運輸能力變成面向全產業開放的冷鏈馬甲-冷鏈資源交易平臺,其它金融、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也都面向全產業開放共享,被農業部、工信部、商務部等多個國家部委列為轉型升級示範企業。

鮮易的這種“骨幹企業利用產業互聯網帶動產業整體的轉型升級”模式得到總理在不同場合的七次點贊,它的一路轉型,打造了多個產業共享平臺,從企業家轉型為產業家,真正的站在整個產業的格局上去看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實現了企業自身的裂變式成長,最終實現地方政府、園區、骨幹企業、生態圈的四贏。同時,我們也看到:這種產業集群的整體轉型模式帶來了當地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實現了區域產業集群的整體轉型升級。在我們嘉興的毛衫產業,像毛衫匯這樣的平臺,也是在通過服務型製造不斷地帶動整個毛衫產業集群的轉型發展

通過前面的典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叫“產業互聯網”,即通過行業骨幹企業牽頭建設(可能是一家行業骨幹企業,也可能是行業協會發起的多家骨幹企業眾籌),面向全產業的新型基礎設施,為產業中的小B提供一系列的共享和賦能,通過資源整合、價值鏈優化,降低整個產業鏈運營成本,提高產業運營質量效益,並通過新的產業生態為客戶創造新的體驗和社會價值。

新時代,如何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群?

產業互聯網是數字時代各產業的新型基礎設施

以產業互聯網落實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供給側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如何從過去一家家企業單打獨鬥的模式,變成以平臺的模式形成現代化的新型產業體系的發展?十九大特別強調: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之後,國家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如製造雙創平臺、供應鏈創新等政策來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落實。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我們發現消費端需求側的互聯網化已經發展的非常火熱,影響到我們每天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然而對應的供給側卻很難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十九大提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就體現在供給側,比如從羊毛——紗線——印染——紡織加工,再到批發,最後到消費者。在需求端的消費互聯網,天貓、京東等電商網站已經非常成熟,然而在供給側整個產業鏈條很長,產業從業者小而散,就導致大量的供需失衡。這意味著:整個供給側的生產力水平需要提升,信息需要打通,需要通過產業互聯網進行產業鏈供給側的打通和閉環,

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技術、質量、金融等賦能,實現產業鏈整體轉型升級。

新時代,如何打造新經濟產業集群?

近幾年,我們服務了上百家不同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而這樣的轉型升級發生在中國的“東南西北中”每個地方。比如,東部有浙江毛衫企業行業協會打造的毛衫匯平臺;南部有糧達網打造的農糧產業互聯網;西部有陝煤煤亮子平臺和青海犛牛產業互聯網平臺;北部有黑龍江大豆產業互聯網平臺;中部有軸研科技工磨具產業互聯網。我們也在不斷地結合區域政府推動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比如剛剛打造的洛陽產業互聯網共享實驗室,以及已經啟動建設的上海楊浦產業互聯網集聚區等。

那麼,我們該如何與政府、產業園區、產業骨幹企業一起通過產業互聯網的賦能平臺模式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呢?

在產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產業互聯網平臺在1.0“信息撮合平臺”階段,平臺主要提供撮合交易服務,並提供部分代理報關報檢、代開信用證等增值服務;在2.0“行業電商平臺”階段,企業利用建立平臺後上下游信息不對稱優勢直接參與到產業鏈中,以自營業務為主的第三方垂直行業交易平臺,以及利用核心企業自身資源優勢,解決企業內部的招標採購問題的平臺;而在3.0“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階段,這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平臺,為產業鏈參與主體提供金融、物流、技術、質檢、資訊等綜合集成服務,然後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第三方的產業資源聚合到平臺上來,實現產業鏈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四流合一,構建起產業的生態圈。因此,在整個產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產業”和“金融”的結合。

糧達網以供應鏈金融作為服務切入點,實現產融結合,兩年實現450多億交易。供應鏈金融服務是糧達網商業模式正式落地的核心切入點,進而促活了物流服務與交易服務的發展,平臺交易日益活躍。可見,

通過供應鏈金融可以形成很好的平臺黏性,能讓更多的產業從業者到平臺上來做一些線上交易,同時,基於在線真實交易,可以讓金融機構放心地為產業鏈中小從業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觀察糧達網與愛養牛打造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模式,在其整個交易過程中,可通過供應鏈金融、貨物倉單動態靜態質押模式為貿易商提供金融服務。當我們把上游產業鏈打通之後,發現該產業鏈並沒有完全形成閉環,於是再往下游看,發現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會經過飼料加工廠,到養牛場,最後蒙牛和消費者。在這樣的產業鏈中,如何通過金融實現全鏈條貫通,即基於產業鏈上下游的真實交易為每一環節提供金融的賦能?在整個供應鏈金融實現方面,通過上下游平臺間的組合,把整個產業鏈從原材料端到消費者端全鏈條貫通,之後就可以實現以銷定產,基於下游的需求進行上游的採購。同時基於全鏈條的線上真實交易數據,金融服務機構為產業鏈上下游的每一環節提供供應鏈金融賦能的服務。

因此,產業互聯網未來理想的模式就是:

實現整個產業鏈從原材料端到消費者端全鏈條貫通。然後利用供應鏈金融使所有的交易在線化,形成產業鏈全程的大數據體系、信用體系,產業鏈每個環節穩定的賺該賺的錢,推動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最後,總結一下我們產業互聯網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務是:一方面,在研究領域,不斷地探索中國各產業互聯網的最佳實踐,通過最佳實踐案例,提煉產業互聯網從1.0到2.0到3.0發展的能級提升方法和路徑;另一方面,為一個個在產業中進行平臺化實踐的企業提供模式路徑規劃、平臺搭建、供應鏈金融實現及深度運營,為政府、園區、實體產業如何真正地通過互聯網帶來轉型升級提供一系列深度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