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明天就是穀雨了。每年太陽曆的4月19或者20或者21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俗語說,

清明之後無雪,穀雨之後無霜。就是說,隨著太陽不斷升高,大地溫度逐漸提高,過了穀雨之後,基本就沒有讓人感覺冷的天氣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當然,人們會在這個節氣附近更傾向於戶外活動,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所以,上巳節,三月三,這兩個歷史上重要的戶外活動的日子就在穀雨前後。當然,在穀雨前後,還專門有一個走穀雨的習俗,就是人們會在穀雨這兩天外出走走。

在城市裡的人們距離田地(天地)較遠,久而久之,人們也就不習慣穀雨這個節氣(習俗)了,在農村,穀雨象徵著田間勞動,種瓜點豆,驅除病害,澆水打藥等等,都發生在穀雨前後。

今天,我將從穀雨在書法中的寫法和穀雨的傳說來介紹穀雨這個概念。首先,請看:

穀雨的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這是穀雨小篆的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這是穀雨漢簡中的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這是穀雨在曹全碑中的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這是穀雨在楷書中的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這是行書的寫法

今天我們能找到的穀(谷)的最早的寫法就是小篆。在《說文解字》中,穀的解釋是:百穀的總名。新中國成立後,簡化為谷,寫法同山谷的谷。

在古文字中,山谷之谷一直存在。比如山谷兩個字在古文字中的寫法如下: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山谷兩個字甲骨文寫法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山谷兩個字的小篆寫法

因為山谷之谷和五穀之穀發音相同,在簡化方案中,就合併為一了。所以,今天如果見到山谷的谷,在轉化成繁體字的時候千萬別犯錯誤,畫蛇添足。

另外,五穀之穀的寫法要注意,左下角是個字。不是其他。在小篆的寫法中非常明顯。在後來的書體演變過程中,和另外一個字容易混淆。就是一種樹——榖。注意,榖樹的坐下角是木。這兩個字發音相同,寫法相似,值得注意。

另外一個子,跟車相關,字形也相似,就是輪轂的

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最外面的是輪,最裡面的是軸,中間的三十根是輻(後來的車子只有15根到18根左右的輻,春秋時期應是30條),輻和軸中間的部分就是轂。

雨,就很簡單了,從甲骨文中可知,從天上下來的雨滴,非常形象。如下所示。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甲骨文寫法一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甲骨文寫法二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石鼓文中雨的寫法

到今天,這個字形基本沒什麼變化。因為雨是最常見的天氣現象,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後來很多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都加上了雨字頭,比如:雲,霧,雪,雷,電,當然,還有今天的霾。

搞清楚了穀雨兩個字的寫法。下面,我們來說說穀雨的來歷。

穀雨的來歷

前面我們說了一些跟穀雨相關的農業活動。當然了,這二十四節氣都跟農業活動相關。不過,最開始的時候,沒有這麼多節氣。我國先民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曆法的民族。從文字記載中也有一些跟立竿測影相關的痕跡。所以,少說也得有5000多年的時間了。當然,有可能更早。如果對立竿測影有點常識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最容易確定的幾個節氣就是雙至(夏至和冬至)和雙分(春分和秋分)。這四個節氣就是一年四季的重要轉換點。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因為穀雨之後,雨水逐漸增多,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這個節氣就被稱為穀雨了。

文獻中,還有一個跟穀雨相關的神話故事,就是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遠古時代先民結繩記事,容易混淆,倉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龜甲的紋路形狀、鳥獸足印等,在穀雨節氣這一天頓悟而創造了字,驚天地、泣鬼神,結果“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天上突然下起了穀子的雨,這就是“穀雨”的來歷。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倉頡像

語出《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能愈多而德愈薄矣。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補充說到:“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可見文字是多麼的神奇和充滿智慧。

倉頡造字的成功,大大推進了社會的發展,為人類進步帶來了光明。倉頡死後,人們把他安葬在白水縣史官鎮北,與橋山黃帝陵遙遙相對,墓門上刻了一副對聯:“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人們把祭祀倉頡的日子定為下穀雨的那天,也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橋陵就是黃帝的冢。)

快穀雨了,讓我們一起來紀念文祖——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陝西省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確實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倉頡廟的對聯說的真好:

明四目而制六書,萬世文字之祖;

運一心以贊兩儀,千古士儒之師。

制書契,易結繩,經天緯地;

啟愚蒙,創文翰,繼往開來。


穀雨,五榖得雨而生

附件:和穀雨相關的古詩

1、《與崔二十一遊鏡湖,寄包、賀二公》
孟浩然[唐]
試覽鏡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
帆得樵風送,春逢穀雨晴。將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賀生。滄浪醉後唱,因此寄同聲。
2、《芍藥》
王貞白[唐]
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麥秋能幾日,穀雨只微寒。
妒態風頻起,嬌妝露欲殘。芙蓉浣紗伴,長恨隔波瀾。
3、《白牡丹》
王貞白[唐]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溼,宵傾月魄寒。家人淡妝罷,無語倚朱欄。
4、《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長沙東湖》
張又新[唐]
上巳餘風景,芳辰集遠坰。彩舟浮泛蕩,繡轂下娉婷。
棲樹回蔥蒨,笙歌轉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穀雨萍。從今留勝會,誰看畫蘭亭。

5、《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樸[唐]
旅人遊汲汲,春氣又融融。農事蛙聲裡,歸程草色中。
獨慚出穀雨,未變暖天風。子玉和予去,應憐恨不窮。
6、《老圃堂》
曹鄴[唐]
邵平瓜地接吾廬,穀雨干時手自鋤。 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
7、《題伍彬屋壁》
廖融[唐]
圓塘綠水平,魚躍紫蓴生。要路貧無力,深村老退耕。
犢隨原草遠,蛙傍塹籬鳴。撥棹茶川去,初逢穀雨晴。
8、《送徐州張建封還鎮》
李適[唐]
牧守寄所重,才賢生為時。宣風自淮甸,授鉞膺藩維。
入覲展遐戀,臨軒慰來思。忠誠在方寸,感激陳情詞。
報國爾所向,恤人予是資。歡宴不盡懷,車馬當還期。
穀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勿以千里遙,而云無己知。
9、《奉和聖制上巳祓禊應制》
崔國輔[唐]
元巳秦中節,吾君灞上游。鳴鑾通禁苑,別館繞芳洲。

鵷鷺千官列,魚龍百戲浮。桃花春欲盡,穀雨夜來收。
慶向堯樽祝,歡從楚棹謳。逸詩何足對,窅作掩東周。
10、《謝中上人寄茶》
齊己[唐]
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11、《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
齊己[唐]
槍旗冉冉綠叢園,穀雨初晴叫杜鵑。摘帶嶽華蒸曉露, 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夢惜藏巖裡,白硾封題寄火前。 應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
12、《穀雨後一日子大再有詩次其韻》
王炎[唐]
花氣濃於百和香,郊行緩臂聊翱翔。壺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淺紅蒙短牆。
平疇翠浪麥秋近,老農之意方揚揚。吾儕飽飯幸無事,日繙芸簡尋遺芳。
閒中更覺春晝長,酒酣耳熱如清狂。自憐藿食徒過計,袖手看人能蹶張。
13、《穀雨》
朱槔[宋]
天點紛林際,虛簷寫夢中。明朝知穀雨,無策禁花風。

石渚收機巧,煙蓑建事功。越禽牢閉口,吾道寄天公。
14、《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林和靖[宋]
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瓶懸金粉師應有,筋點瓊花我自珍。
清話幾時搔首後,願與松色勸三巡。
15、《浣溪沙》
仇遠[北宋]
紅紫妝林綠滿池,遊絲飛絮兩依依。正當穀雨弄晴時。
射鴨矮闌蒼蘚滑,畫眉小檻晚花遲。一年彈指又春歸。

備註:今天三月初二,明天三月三,很多人以為明天也是上巳節。其實上巳節和三月三本來不是一天,上巳是干支紀年的日子,三月三是太陰曆的日子,有時候在一起,大多時候都不在一起,不能把三月三叫做上巳節。當然,現在很多人都這麼叫了。

附件:相關文章

1 三月三,上巳節?

2 華夏兩個字的演變和華夏民族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