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下跪前为何一定要拍拍袖子?


清朝大臣下跪前为何一定要拍拍袖子?

不管是什么官职的官员,在下跪前总要“啪啪”甩两下胳膊,然后扑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 我们也总会想:这幸亏拍打的是袖口,如果拍的是手,那得多疼。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某一电视剧的改编,但纵观所有的清宫剧,基本在官员朝见之时都有这个情节。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清朝大臣在下跪前为什么一定要拍拍袖子?

首先要从清朝服装说起。 清朝官员所穿的这种能拍打的袖子,俗称“马蹄袖”。 清朝在入关前是个游牧民族,是个狩猎的民族,经常性骑马射箭。 原来清装模仿的是明朝的箭袖,但在这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袖口做成半圆形,神似马蹄,所以命名为“马蹄袖”。 这种衣服在袖口的设计也是别具一格,在原来狭窄的袖口前面拼接一个半圆形的“装饰”。 这个半圆形的东西平时是绾起来的,利于生活方便;但在打猎、射击的时候可以放下来保暖,起到束口作用,而且能够保护手腕,可以说是大有用处。 满人入关后,虽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很少再去骑马打猎,但这种服饰却被保留下来,有虽做官治国也不敢忘本之意。 据说,清太宗皇太极下了道指示,为了让满族子孙不忘骑射本领,文武官员的官服都要带有箭袖。 各级官员在朝见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时,要把袖子啪啪甩下来,然后两手伏地跪拜行礼,这是一种礼节,马蹄满语叫“哇哈”,这种礼节学名就叫“放哇哈”。 这是一个行礼的硬性规定,是强制性的礼节,每个人都要遵守,官职低的必须迅速将马蹄袖翻下来。 到觐见之时,清朝大臣们下跪前并不是只是拍拍袖子,而是把自己衣服上的袖口翻下来。 拍袖子,其实是为了把袖口放下来,甩袖利于袖口自然下坠,同时手又自然藏于袖中,既美观又实用。 因为很熟练,动作很快,往往只看到甩两下胳膊了。

当然这个动作不是一般的甩手,那么这个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寓意呢?

一:表示礼节。 中国有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叫“沐浴更衣”,清朝学习了中原文化之后,更加注重尊卑有序。 面见圣上要衣着整齐,不能太脏乱,拍打一下袖子,表示除去灰尘。

二:表示清廉。 要知道封建社会永远不可能避免贪污受贿的现象,但是每个人又都拿“两袖清风”表明自己的廉洁。 拍拍袖口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身上没有太多的金钱,两袖清风,做官清廉。

三:表示没藏暗器。 使劲拍打一下袖口,让皇帝听听里边没有金属碰撞的声音。 表明身上没有暗藏匕首等凶器,袖子中什么也没有藏。 四:表示忠诚。 跪拜之前把“马蹄”放下来,再趴在地上,双手着地,表明自己愿意效犬马之劳。愿意为皇帝赴汤蹈火,唯皇上马首是瞻。 可见一个小小的拍袖子动作,却有着两袖清风、防止刺杀、除去灰尘等隐形意义,不过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一种礼仪,一种满人特有的礼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