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71章,該怎麼解讀?

四真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講“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了你不要自滿,不要認為我真的知道了,才是最高境界。

其實大多數人也都知道,道家的修養很重視深藏不露,只是大家聽完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懷疑,只是有的人不說出來,有的人說出來。深藏不露跟沒有才能有什麼兩樣,有才能不露就等於沒有才能,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實際上真的是不瞭解《易經》的思維。

深藏不露不是沒有才能的人,沒有才能的人不需要 深藏不露,你再怎麼露就那麼一點點。深藏不露,跟沒有才能的 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深藏不露有個先決條件,就是你一定要有才 能,而且你的才能不小,你才需要深藏不露。

相反,“不知知,病也”,你根本不知道,或者就知道那麼一點點你就認為你都知道了,然後抓到機會就吹噓,抓到機會就宣揚,抓到機會就說我有好東西 要跟你分享,弄得人家看到你就很討厭,你那一點東西你還拿來 跟我們分享,但是他不方便說,所以你永遠不知道,“病”就是 很大的毛病。

以其病病因為他知道這種毛病是真的毛病,必須要去除這種毛病,才能夠不病,這樣才叫“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因為聖人把這種毛病了解的很透徹,而且去除地很徹底,所以他沒有這個毛病, 也能夠避免自己再犯上這種毛病。

自己認為毛病的人就是毛病一大 堆,而且非常嚴重,我們大家都要互相勉勵,不要害自己!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眾信公號:曾仕強!謝謝大家!


曾仕強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怎麼解讀?

先看原文:“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翻譯如下:“真正瞭解‘道’的玄妙的人,總覺得自己懂得太少,這是聰明的人;不瞭解‘道’的玄妙的人,總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道’的要義,這是愚蠢的人。只有把對‘道’一知半解或不懂,當成毛病的人,才能避免犯錯誤。聖人不犯錯誤(不病),就是因為他把這種缺點(毛病)當作毛病,所以才不犯錯誤”。

這一章是講對“道”的態度問題。真正瞭解了“道”的奧妙的人,總感覺瞭解的不夠,並把瞭解的不夠看作是自己的毛病,這樣就會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對“道”不甚瞭解或一知半解,就認為懂得了“道”的奧妙,並且認識不到這是學“道”的毛病,這種人是愚蠢的人,犯錯誤是必然的。所以,只有對“道”的奧妙真正有了瞭解,才會成為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的聖人。

這一章對我們最大的啟發是“滿招損,謙受益”;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永不自滿,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布衣閒人10


這一章(71章)老子的文字太過精簡,而且一個"病"字,時而是名詞,時而又作動詞用,理解起來有些燒腦,尤須仔細辨別。

以下是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對71章的譯解,供大家參考。

原文: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解:

1能認識未知世界的知識技能代表最高級的認知水平,明明不知道偏要裝作知道則是一種病症,大家都患有相同的病還不自覺有病,因此認為都沒病。

2聖人很健康,指出大家的病因並想為大家治病,目的是讓天下人從此不再患這樣的病。


劉怯之


無為,以無為有也。

為有,先知後為。

《道德經》: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不知,無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觀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無為,以無為之有,先無知之,後為之。

人若無知,若無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無為也,先無知而為也。

好吧,我再解釋一下:

《道德經》: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知道,就是有顏色,有認知,有主見,有意識。),不知,無也(相反,不知就是無,無色,無主見),有而不有(知道卻不依賴自己所知,上等的知!),上矣!故:知,不知,上矣。(所以知而不知,上等的知道。),《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知而不知),為而弗恃(有而不依賴),功成而不居(成了不居有)。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有,不居,不依賴,不知,才可以不自圓其說,才可以看見和再突破。)

自知,有也(自己以為知道,就是有顏色),不全知也(實際客觀上並不是全知,大道那麼大,那麼深遠,怎麼可能盡知?!),自知即不知(客觀上,自己以為知道了,實際上並非知道,只是知道了一部分,自以為知道了,對事物的認知就結束了,所以有害啊!),故自知(所以,自己以為知道了,並依賴這個知道的理論發展,必然會病!),病也。以有觀有,病也(就像你是一杯有顏色的水,你是黑色的,看事物都是黑色的,所以要知而不知,無色之眼睛看事物,才是事物的本質和本色!)。故:不知,知,病也。

至於故怎麼怎麼樣,就是結論,和前邊意思差不多。因為比較叨叨,我就不解了。

好吧,我再解釋一下:

聖人病病,以其不病。意思就是聖人有有,聖人知知,該知知,是以自己不知,自己無知!知而不知!這樣明白了吧?!

讓你逼的我給解全了!哎呀,進步了!然後最好忘記今天的解釋,這樣才可以無知,才可以再知。

以往我寫過的關於“知”的文章如下,或與主題有關,可以參考:

2017/11/4

無知

兩個傻子碰到了一起,

發生了美好的愛情。

因為很多事偶然的發生,

給了我們驚喜。

因為我們不懂,

所以未知那麼充滿想象力。

因為我們不知道路,到處摸索,

所以看了更多的美景,享受了更多的過程。

因為我們錯過了風,

所以我們收穫了雨。

未知,

那麼神奇,

那麼美妙,

那麼理想。

無知是以不我知,

我們為什麼都要循規蹈矩,

我們為什麼都那麼相信經驗,

我們為什麼要約束我們的創造力、想象力!

道可道非常道,道路那麼多,答案那麼多!

我們為什麼要相信廣泛認同的那個!

拋棄已有吧,

都是束縛與枷鎖!

不知無知吧,

讓一切皆有可能!

何必那麼確定?

何必非要答案?

何必相信權威?

何必追求永恆?

何必?何必?!

多彩的大千世界,

為何要拘束於一種顏色?!

何必活的那麼明白?

何必凡事計較清楚?

因為已有,

所以賦予萬物顏色,

因為認知,

所以不能再認知,

一切已有皆是片面,

相對來說就是錯誤。

我們在自以為正確的道路上,

越走越偏,

越走越遠,

中毒越來越深,

彷彿在追求著真理,

其實都是他人設計和自己以為是的不歸路,

沒有顏色,

就會看見多彩的世界,

去除自知,

就會接受它知,

放下所有,

就會什麼都有,

也會找回快樂!

2018/3/7

無知

關鍵詞:

知道是自我麻醉,

自我矇蔽,

自我欺騙,

自我滅亡。

小時候的月亮很美,

月亮如詩如畫的仙境,

住著逍遙的嫦娥和仙女。

長大了再去看那月亮,

坑坑窪窪,死氣沉沉,

不願看不願想那荒涼,

如掛著的幹糞球。

迷霧裡有連綿起伏的群山,

小時候我看不見什麼山,

我想象著那連綿的群山,

或者那樣或者這樣,

山裡住著神仙,

還有小橋流水的人家,

都是想象的。

長大了我在迷霧裡能看見那片山,

我自信確定權威的鑑定了那山,

什麼也沒有,

只是一個光禿禿的山,

沒有那麼高大,

沒有連綿起伏,

沒有神仙和小橋流水的人家,

我看見的。

我看見的就是答案?

自我麻醉、矇蔽、欺騙,

其實那只是山的一角,

那群山還都在迷霧裡,

鬱鬱蔥蔥住著神仙,

還有小橋流水的人家。

月亮坑坑窪窪?

那也是群山的一角,

月亮裡如詩如畫,

月亮裡住著神仙,

而我們以為月亮坑坑窪窪,

我們這是明白呢還是糊塗?

我們是長大了還是智障了?

所謂知道就是自我欺騙,

其實科學家也不知道,

但是我們不喜歡不確定的事物,

不知道會使我們恐懼,

不知道會使我們不安,

所以我們就去相信那月亮坑坑窪窪,

如同我們相信世界上無鬼,

所以我們也不必害怕。

不害怕你就去試試,

自以為什麼都知道,

其實只看到那群山一角,

其實是真正的無知,

無知者無畏罷了。

自以為知道就是真正的無知。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天地孕育而生,

想象力豐富,

看待世界全面,

每一個老師都是愚蠢路上的嚮導,

他們統一標準,統一價值觀,

扼殺大千世界的可能,

日行千里的馬,

會飛的馬,

認路的馬,

呼風喚雨的馬,

經過老師和大人的手,

都變成了會被人騎的馬,

到底是孩子長成了,

還是孩子愚化了?!

變成一個個傻B,

一個個痴呆的眼神,

一加一等於幾?

二。

好像一群被馴化的猴,

都知道了馬戲團人的口令,

一二一一二一,

可憐的猴,

本來大自然的猴,

鄙視這些愚蠢的人吧,

一群大自然的神經病,

精神病院的神經病患者,

神經病們聽口令,

一二一走著。

2018/9/7

論知

無知即是知。

知即是不知。

無知後可知,

知後不可知。

心有一則外觀一,

心有二則外現二,

心有三則外照三,

心若無則外大千。

情天慾海,

水濁色染,

悲歡離合,

喜怒哀樂,

生生死死,

來來去去。

若有若去,

得失損益,

禍福推轉,

美須護損,

惡須耗損,

一場顛倒夢,

帶走夢中人。

道德經,第二章,我不知道解了多少次!如今又重解,為何?上文已經說。

如今思這: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非一般解可通。應如此解:有了美必有惡,有了惡則有顏色,有愛憎,事物皆是有無相生的,生生不息的,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聖人無,無美無惡,皆可通容,若水,玄同!這樣才可以講的通!!

感嘆!我都到了自以為末世,難有大突破了,沒想到又又又出新解!若有就是解不完的,憑你如何想,想不完的!

2018/9/8

論知

知有兩端,

各有層次。

一謂本端,

一謂客端。

本端知異,

見物知人,

或入骨髓,

或見表膚。

外端萬物,

見或不知,

或若深淵,

或如白淺。

本端高見,

客端高現,

本端淺知,

客端淺見。

實本端並無高低之異,

有高必見高不得見低,

故無高無低無美無惡,

故聖人處無而為之事,

故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實客端也無深淺,

萬物至簡而不簡,

萬物同一卻玄萬,

可謂之大道至簡,

可謂之深廣遠大。

知不可盡知全知,

知其骨不知其表,

知其表未知其骨,

知其一不知其二,

事物皆由一生出,

時空物質易成萬,

而時空物又不息,

安可言知或不知?!

可知一同大妙,

不知一生之具,

故知不知上矣,

故不知知病矣,

不病以其知知,

知知是以不知。

讀經書如識人,見一面知其貌,但不知其心,多日不見,貌亦模糊了,見其善行,知其善,見其惡行,知其惡,他是何等人?不可斷!表象不等於心相,需要長久知長久見。經書也是如此,見一面你我若是知了,那便是大錯特錯,第一錯,不識真理。第二錯,以此非真理而用之,必起連環錯。以假論真,萬物皆假。

以前的問答答案,我沒改,也沒動。後補了一些以往的文章,算作輔助。


遲程陽911


知道不知道的知道是最本質的知道。本來不知道的知道被知道是知識。知識有危險,知道知識有危險就不會有危險。“善”是本質沒有危險,也知道知識有危險。所以就不會有危險。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智者。

不知道卻裝知道,這是很不智的行為。

有道的智者沒有不知道的,因為有道的智者不會把不知道裝知道,正因為有道的智者不會把不知道當知道,而不斷從"無”,"有"中領悟感知,所以有道的智者就沒有不知道的了。


19992138478


道德經71章內容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現代翻譯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缺點。有道的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做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做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這就是所謂的自知之明吧。要懷著謙遜的態度對待萬事萬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